聚焦文学文本分析理论与方法

2024-04-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讯 (记者班晓悦)4月12—14日,南开大学文学院主办的“文本分析理论与方法” 研讨会在天津举行。与会学者总结和反思既往的文学文本分析理论与实践,以期推进中国文艺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学者展开对文本分析理论的反思与探索。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刘俐俐回顾了20余年来经典小说文本分析实践及其理论,以陈彦的长篇小说《装台》为个案,精细辨析评论家、高校教师和一般读者对该文本的评论,探讨了文学文本分析理论的性质和地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炎秋比较了“文本分析”与“文本批评”,认为二者虽然都以文本为基础,但它们不是同一种批评活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子彦以“奇怪”和“荒诞”两个范畴为例展开分析,对文本分析新理路和新逻辑进行了探索。
  关注基于文本特性的文本阐释、文学批评和文本意义生产。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谭好哲认为,文学意义阐释总是与一定文本的分析相关联,但文学意义不能单纯从文本的抽象分析中获得。语境是文本存在的基础,是意义赋予的客观依据,因而也是文学意义阐释的路径。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和磊表示,语境问题与文本意义生产密切相关,不同的语境建构理论体现出不同的理解文本的方式和路径。应在避免诸多关于语境的错误认识中,结合文本意义生产特点,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建构语境。
  反思既有的文本分析实践、新科技和新文本的文本分析方法。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马大康提出,文本分析是文学研究及批评的根基。任何离开文本分析的研究及批评都只能是空中楼阁,是自言自语的梦呓。总体来看,现有文本分析对话语指涉问题的重要性尚缺乏应有的认识。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韩伟认为,文本分析是文学研究的基石,也是摆脱“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的重要突破口。一方面要摆脱传统社会学研究范式,另一方面应避免极端“细读”的内部研究方法。合理的文本分析应追求社会意识与语感想象的双向互动。
  探讨文本构成、特性及其分析方法和文本观念。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蒋济永表示,传统文本分析理论只关注文本“留白”现象及其阐释,而忽视了文本中存在的“留黑”现象。他对中西文学作品中的“留黑”现象进行了总结和分类,界定了“留黑”的基本含义,提出其阐释方法与策略。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谷鹏飞探讨了新文本主义文学观念及其方法,认为新文本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不单是学术界对经典文本主义、结构主义等文学理论作反思的产物,更有其深广的新文献学方法论与文学自律性观念基础。
  关于文本分析理论资源与早期实践的探讨。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姚文放历数“互文性”理论的发展历程,认为这种理论从马克思“生产模式”的历史观中找到了生产性文学批评的支点。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勇提出,题材通常被视为文学文本的内容性要素,但题材也可以从形式层面、媒介性要素方面来理解。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韩卓吾(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