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考察项目“中国老年护理员现状调查”举行开题会

2024-04-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4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考察项目“中国老年护理员现状调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广言厅会议室举行开题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性别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马春华主持,评审专家、项目组成员出席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考察项目“中国老年护理员现状调查”开题会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晶、副研究员梁晨代表项目组,分别从项目背景与意义、项目设计、调查执行计划、项目已有成果、项目预期成果五个方面向与会专家进行了陈述。王晶指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中存在“照料赤字”,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势在必行。近年来,国家政策推动了老年护理员的职业化快速发展,本项目拟从养老护理员与国家/政府关系视角切入,探讨中国老年护理员的职业化过程,探求社会政策及其影响下的市场与社会环境对护理员职业结构产生的影响。梁晨从社会环境与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认同方面介绍了项目已有成果和预期成果,指出本项目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从正式制度及其如何提升从业者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感的视角探讨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认同与身份建构。

  在专家评议阶段,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肖索未充分肯定了本项目的研究价值,认为项目已经具有良好的基础。同时,肖索未也指出,职业化的标准框架与实践中的照护服务之间存在张力,前者无法涵盖后者情感性、个性化的面向,职业标准的建立并不必然带来好的照护服务,而相关制度建设也存在与社会现实不匹配、难以衔接的情况。如何对职业化进行操作性测量、如何评价职业化的影响,都是本项目在后续研究中应当重视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吴小英进一步强调操作化的重要性,不同层级、不同地区的护理实践各不相同,本项目需要明确护理员的概念边界、精准框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此外,吴小英还指出,在关注政府推进的养老护理员职业化进程同时,养老服务的需求端与职业化的关系也是不能忽视的。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国际老龄研究所所长张福顺认为,本项目具有很好的价值,符合我国发展趋势,并在两个方面提出建议:一是后续研究应结合最新的政策走向,回应宏观需求,进一步拔高项目的立意;二是要明确研究对象、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式和成果转化的具体执行方案,完善项目的研究设计。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郑真真指出,未来我国的老龄化、家庭少子化、劳动年龄人口萎缩趋势将会继续加深,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年护理员职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了解老年护理员群体的现状,对于促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困境具有重大意义。短期来看,老年护理人才队伍建设路径尚不清晰,各级政府更多地是根据当地需求情况来做出应对。因此,大型的问卷调查可能并不适合本项目。郑真真建议,本项目可以选择针对典型地区展开案例研究,“解剖麻雀”,深入挖掘和展示各地政府不同的应对方案。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梁萌认为,本项目的调查和研究需要考察老年护理员的职业发展历程,理清从业人员进入和退出行业的线索和机制;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职业维度,要将职业化与不同类型从业者的劳动特点联系起来。此外,项目还应当关注一些新近的现象,从而对老年护理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有所把握。

  实务界人士和学者也参加了本次开题会,并贡献了精彩发言。北京市隆福医院副院长赵世初指出,老年护理员群体缺乏职业认同,用工缺口较大,技术培训的标准、监管尚不完善。北京市隆福医院护理部主任、医养结合和老年护理资深专家曹红京详细地介绍了老年护理员群体内部的层级分化情况。北京市东城区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秦臻认为,老年护理员需要形成全社会的职业认同。北京阳光北亚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小虎指出,老年护理的基础照料和专业护理服务均存在缺口,后者尤其突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性别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可指出,性别在老年护理员的职业化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项目应该重视的一个维度:护理员职业的情感与技能与女性的日常生活经验交织、结合,一方面促进了女性护理员工作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也因为职业难度的提升而形成了困扰。杨可认为,护理技能也可以通过日常的训练来提升,适当放松专业的技能要求,以此缓解情感照料与专业照料之间的张力。

  最后,项目首席专家王晶对专家评议组成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总结和回应,并表达了感谢。项目组后续将根据专家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对研究设计和实施方案做出修改,积极推动项目进展,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供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