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研究在中国的多元面向

2024-05-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和知识体系,法国研究在中国的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领域一直占据重要位置,它与各传统学科的发展充分交融。一方面,作为一个受到特别关注的学术范畴,法国研究的成果充实了诸多传统学科知识体系,为各学科领域提供了来自法国的理论、方法与经验。另一方面,法国研究本身也在多学科参与、交流与整合中逐步深化,铸造了一个有国别特色的知识领域。中国学术界的法国研究,既以法国为知识对象,也将其视作理解世界的知识窗口。
  法国研究的总体状况
  中国的法国研究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至17世纪法国耶稣会士来华传教的时代,他们给中国带来了法国的人文、艺术、社会与科学知识,为中国人开始了解法国、了解西方与世界奠定了重要的知识基础。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早期,法国众多文学作品、人文艺术与社科著作被译成汉语在中国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变革,也使得法国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20世纪60年代中法建交后,两国之间的人文与学术交流虽有提升,但直到改革开放后,法国研究才真正开启了拓展与深化的时代。进入21世纪,法国研究所涉领域与议题更为广泛和多元,分析讨论更为深入,研究方法也持续更新,更加突出了整体性观照与具体微观细节相结合的知识生产机制,不但呈现了关于法国这个作为人类文明多样性样本的知识体系,也折射出中国学术界观察和研究世界的一种新视野。
  法国研究从发轫之际,就几乎在各学科领域全面铺开了。从早期法国著作的译介就能看出,在文学、哲学、法学、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重要的法国作品被翻译成汉语在中国出版。中国学术界的法国研究大致经历了一个从译介与描述、理解到逐步聚焦议题、持续拓展深化的过程,后来在法国研究中所投射的问题意识、批判视角越来越明显,并逐步尝试走出法国知识生产所限定的某种意义上的西方中心主义,开始在中国视野下理解法国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体系。
  法国研究的三种范畴
  中国学术界的法国研究基本呈现了三种范畴的知识体系:一是法国学术传统中的各学科知识;二是关于法国自身的各领域知识;三是源自法国的关于人类社会与世界的各门类知识。
  首先,法国研究集中呈现了分散于各个学科、指向法国的学术知识生产,它集中反映出法国各界在诸多学科领域内产出的知识体系,折射了法国人自身所理解和表述的关于本体、世界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各类知识,涉及民族、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在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最早出版的500种图书中,约有四分之一来自法国,这些著作“立场观点不囿于一派,学科领域不限于一门”。来自法国的诸多学科知识大多是以思想与理论的形态受到中国学术界关注的,它们几乎在每个学科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法国年鉴学派倡导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相互联系的有机系统来认识,主张采用多元时空的研究方法,多向度、多层次地去把握历史的总体和本质,其影响渗透到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对中国学术界的影响甚为深远。
  其次,中国学术界以法国作为研究对象的知识生产是非常广泛的,既包括历史与现状,也涉及思想、制度与实践,广泛地触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例如,有关法国政治与外交的研究,既包括法国政治格局的演变、政党政治的分化,也涉及法国与欧盟的关系、法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角色,以及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法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尤其是中法关系等。有关法国对外关系的研究,不但涉及诸多政策新动向及其背后的价值考量,也涉及法国在诸多对外关系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及其寻求解决的新主张与新策略。
  再次,法国在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知识生产,具有世界性的眼光与抱负。法国各界很早就开始搜集来自世界各地的社会与文化资料,并进行实地考察。这种有关世界的第一手资料及其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同样成为中国学术界密切关注的研究对象。也正是因为法国这种开放性的知识传统,使得中国学术界可以在法国研究中获得更为广阔的知识与学科视野。在社会学与人类学领域,法国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社会思想与民族志的生产者之一,中国学术界对法国社会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的学科传统及其理论流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不同时代代表性人物的经典研究议题及其学术思想也有深入研究。
  中国的法国研究总体上呈现为一套具有国别特色的知识体系,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折射法国在其民族、国家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价值选择、实践样态及其面临的挑战与治理模式。尽管法国拥有不同于中国的历史传统与制度选择,但这些知识同样可以为中国学术界思考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多层面的借鉴。
  作为方法的法国研究
  源自法国的思想理论及其知识体系,给中国学术界理解法国、世界与自身提供了全方位的知识镜鉴,尤其是关于作为一系列社会事实载体的“法国”的历史与当代实践的研究,更是呈现了一种法国作为方法的知识视野。
  作为方法而存在的法国,其张力并不完全存在于哲学思想与各学科的理论脉络中,实际上尤其存在于作为研究对象的法国的具体实践中。作为一个拥有独特传统的现代民族国家,法国所经历的复杂的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历程、当下局势及未来态势,尤其是它探索的一系列有自身特色的制度模式,本身就是理解人类社会变迁与革新的重要窗口,其作为方法的张力尤为明显。
  尽管中法两国拥有不同的历史传统与制度选择,但实际上伴随着两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双方在各自国家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越来越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比如,法国在回应人口再生产与老龄化、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取向等问题时所积累的经验与教训,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再比如,法国经济作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一个样本,正受到中国学术界的密切关注与全方位剖析,其新业态、新制度、新思潮、新动向等都成为学术界深入研究的对象。对于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持续转型的新动向、理解人类经济活动演变的多样形态,法国作为方法的意义显而易见。 
  换一个角度来看,以法国作为方法,实际上是对法国所身处其中的西方中心观的某种挑战,要将法国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生产作为一个多样性的样态去研究,从而走出被法国学术界所制造的知识主导的状态。以法国作为方法,有助于我们以法国语境作为背景,去探讨和理解当代人类社会的多元形态,也有助于由此及彼地去理解欧洲、西方乃至整个世界,还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历程,及其面临困境的应对策略。从学术界既有研究来看,法国作为方法,并不意味着肯定它的存在具有绝对的普遍意义;相反,恰恰是其表现出来的多样性、特殊性及其在一定程度上的代表性,才决定了它作为方法的借鉴意义。
  对法国研究未来的展望
  法国研究是中国学术知识生产中的一座富矿,但值得注意的是,直到今天,在中国的法国研究中,仍然较为缺乏有关法国的第一手实证资料。在很多研究领域,研究者主要还是依赖来自法国学术界制造的“成品知识”,相关研究只是对法国学术界或其他学者讨论、分析过的“成品知识”的借鉴与吸纳,尤其缺乏中国学者自己在法国开展相关议题民族志调查而获取的第一手研究资料。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法国研究的“思想解放”,将有关法国的知识生产限制在法国知识体系的结构之中,不利于中国学术界站在中国视野与中国知识需求的角度客观地观察和理解法国。
  中国学术界对于法国研究的深入,需要各学科研究者去探寻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到一线观察作为研究对象的法国,如此才能真正理解作为民族、国家、社会、国际行为体的法国是如何在各领域内逐步发展与演变的。而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获取,也有助于中国学术界更深入地理解来自法国的思想理论内涵及其局限所在,有助于在深入的知识与学术对话中走出法国所代表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窠臼。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与欧洲两大文明发展交流互鉴历程研究”(23&ZD32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吕佳(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