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工程

2024-02-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爱国主义教育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重要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已由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规定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任务。

  一、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政治基础 

  中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上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持续升温,地缘政治冲突迭起,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外部风险挑战,同各种围堵、打压、颠覆、分裂活动作斗争,坚决抵御渗透、防范化解风险、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捍卫国家政治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任务更为紧迫。

  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夯实全国各族人民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以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这一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一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鲜明主题,在各族人民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情感,传承民族精神、增强国家观念,使爱国主义成为各族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二是要持续开展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以及英雄烈士和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及其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国防等方面的意识和观念,引导全国各族人民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兴”,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振奋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三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时代特征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道理、学理和哲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嵌入心中、融入血液、铸入灵魂,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形成牢不可破的真团结。

  二、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文化基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把一个个个体凝聚成牢不可破的共同体,既有赖于共同的利益维系,也有赖于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共同的精神追求。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就以生命力的顽强、凝聚力的深厚、忍耐力的坚韧、创造力的巨大而闻名于世。正是因为各族人民经千难而前仆后继、历万险而锲而不舍,中华民族才能在列强侵略时顽强抗争、在山河破碎时浴血奋战、在一穷二白时发愤图强、在时代发展时守正创新,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在崇尚精神的优良传统中,中华民族获得五千多年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铸就了伟大的中国精神,为各族人民战胜风险挑战、一路“闯关夺隘”走到今天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其一,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就是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要弘扬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民族性与时代性高度统一的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其二,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与灵魂之中,是激励中华民族勇毅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其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文化根基、重要思想源泉与深层源驱动力量,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这棵大树根深干壮、各民族文化枝繁叶茂,让中华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三、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社会基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啃下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民族地区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由于存在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产业层次比较低、人才支撑显得不足等问题,民族地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尚需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

  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夯实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这一经济社会基础。一是民族地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找准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结合点、发力点,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二是关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依靠各族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并进,加强对口支援、东西部协作,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推动民族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进一步夯实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三是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拓展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相亲,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护民族团结进步之花长盛不衰,进一步夯实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情感基础,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人百年伦理精神研究”(21&ZD030)、河南省哲社规划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跳出‘历史周期率’重要论述研究”(2022BDJ001)、河南省高校哲社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现机制创新研究”(2021-JCZD-07)、河南省教育系统党建创新项目“新建民办高职院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探索与实践”(2023-DJXM-261)及“立德树人视域下加强民办高职院校党建与思政课教育教学双融合双促进研究”(2023-DJXM-245)的阶段性成果】

  (赵增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刘姗姗,开封职业学院常务副校长、教授;程英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