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交叉学科理念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

2023-11-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是有效回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交叉学科理念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构建完整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有力的学科支撑。

  充分认识以交叉学科理念优化学科设置,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学科建设是科学研究之依托、知识传播之载体、人才培养之基石、文化传承创新之平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不断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

  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构成了新时代民族研究的重大时代使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只有打破学科界限、加强交叉学科“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建设,统筹、整合和促进民族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经济学、考古学、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力量相互渗透和融合,才能从“五位一体”的整体视角和历时性、共时性等不同维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开展深入系统研究,实现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同步推进,以此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准确把握交叉学科理念的实质内涵,既是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的方法论指引,也是培育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基本前提。民族因素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逻辑起点,由于民族因素在社会关系领域分布的广泛性,强调跨学科、多学科聚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重要性已是共识。然而,无论是以民族学为一级学科“母体”,推动下设二级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而成的交叉学科建设理念,还是以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互动发展为基础,确立以学科群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原点的理论主张,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传统民族研究思维范式的“路径依赖”影响,难以达到学科培养和理论研究的目的。

  交叉学科理念不是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对同一问题开展的多层次研究,而是融合渗透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解决新的学科问题和现象,并形成相对独立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体系。从发生学角度讲,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以及在此过程中生成的紧密性、包容性、凝聚力等深度,是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实质上指向的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等领域的问题。因而,无论是学科培养,还是理论体系构建,其核心要义并不在于通过一定的方式将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组合起来,分别从不同学科对同一问题进行研究,而是要求每一位研究人员都应当具备运用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多学科、跨学科视角开展相关研究的综合素养和研究能力,以此才能有效满足“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理论研究需求和学科建设需要。

  以交叉学科理念加强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学科优化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主体学科、分支学科和相关学科建设,而以交叉学科理念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是优化学科设置应当解决的首要问题。由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需要在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大基础性问题开展深入、系统性研究,由此才能搭建好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平台,有效激发广大专家学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出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当前亟待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性理论研究:

  一是坚持以“两个结合”为指导,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核心要义及其与西方其他共同体思想的异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辩证关系、生成机理和演化规律,按照“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原则要求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路径、步骤和方法,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区域共同体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等重要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是遵循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以促进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基础为目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发展规律、思想渊源和制度基础,以及西方史学界有关中国历史研究的主要观点及存在问题等有关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

  三是准确把握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发展趋势,以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济社会基础为目标,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生机制、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规律,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核心要义和基本要求,推进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有效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的基本要求和路径措施等有关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四是着眼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础为目标,对中华民族意识与各民族意识的形成机理及其内在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路径和机制,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四个与共”、增强“五个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措施,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文化形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五是以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核心,依法保障各族人民合法权益,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基础为目标,对民族事务治理基本原理,民族事务治理法治体系,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的基本要求、路径和方法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法治视野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规范基础及其建构路径研究(23XMZ059)”的研究成果】

  (田钒平,西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教授;张耀,西华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

关键词:交叉学科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