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学话语体系的创新

2024-04-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3年12月,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教材正式出版。该教材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总体看来,《概论》教材成功建构了一个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华民族史的研究肇始近代中国,近代以来,陆续出版过一些中华民族史整体叙事的著作。但这些著作有关中华民族整体叙事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纯理论的表述,侧重阐述中华民族的概念和范畴,中华民族的人口和结构、中华民族的构成和特征等等;另一种是纯历史表述,侧重阐述中华民族起源、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发展史、海外华人华侨史等等。但这两种叙事模式均有不足,前者忽视中华民族内部多元动态的历史经验和历史阐释;后者尽管接纳了多元民族的历史表述,但却忽视了多元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呈现。一言以蔽之,两者共通的缺陷在于缺乏中华民族整体的历史观。因此,在具体历史表述和理论论述中,历史脉络讲不清,理论逻辑难以自洽。因此,为完整准确全面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概论》教材通过立意创新、体例创新、内容创新、理论创新和话语创新,已创新建构了一套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体系和话语体系。

  一是立意创新。《概论》教材对标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主线,其立意是集中系统地阐述正确的中华民族史观。其目标是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将“四个共同”贯穿始终,坚持将“四个与共”贯穿始终,坚持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贯穿始终,坚持将民族团结统一进步贯穿始终,坚持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贯穿始终。同时,始终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民族实体;始终强调大一统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和趋势,始终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比较而言,如果说既往的叙事模式是面向过去的,那么,本教材的叙事模式是直面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实,面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因此,《概论》教材在强化现实观照的基础上,试图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雄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文明可持续传承,探索创新了新体例,形成了新的表述。

  二是体例创新。这首先表现在章节安排上。在中华民族史研究的论著中,纯理论研究往往忽视历史实际,纯历史研究往往缺乏理论总结,而本教材设立了三章理论专章,十三章历史专章;创新建立了一个史论结合的新体例。这种史论结合新体例不仅体现在章节安排上,更主要体现在每章正文中,尤其各朝代历史专章中,只要涉及关键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政治制度、社会互嵌、民族团结等等,都会在简洁的历史描述后,重点从中华民族整体发展史角度来做出新的判断,给出新的阐释。其次表现为实现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华文明史的有效融合。论及中华民族的起源时,总结了中华文明的特性;古代史部分,沿袭了断代史的表述形式;近代现代部分,集中吸收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表述形式和内容。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中华民族史》将时间下限一直延续到当下的新时代,既往的著作一般都是将时间下限设置在1949年。这显然忽略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巨大贡献;忽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保障;忽视了改革开放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忽视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引领。这一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华文明史有效融合的体例创新在同类著作中是绝无仅有的。

  三是内容创新。首先表现为中华民族整体史观的统领贯穿。以中华民族整体为单位形成一个十分完整的史论有机结合的教材,本教材当属首例。既往中华民族史的叙事,往往都是在绪论和结论中才呈现中华民族整体观。但《概论》教材自始至终都以中华民族整体观来驾驭章节内容安排。比如,写唐代,也不忽视吐蕃、回鹘、高句丽;写宋代,也不忽视辽、夏、金、大理等;写元代,不忽视台湾;写明代,不忽视北元;写中国共产党,也不忽视中华民国等等。这都是从内容上注重以中华民族整体观为指引。其次表现为内容丰富性。相对既往中华民族史书写的单一性,《概论》教材包括四个方面主体内容,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理论和话语、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脉络、中华民族形成发展中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表现出来的共同性、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等。在以中华民族整体观的观照下,这种历史书写突破了族别史“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突破了民族关系史“凸显差异和冲突,忽视交融通和”的局限,突破了旧的中国民族史生硬的“拼盘式并列”的局限,集中呈现了“互动互嵌,共生共融,和合统一”的中华民族整体内在的有机结合。第三表现为有效贯彻党中央对教材编写工作的要求。本教材还集中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关于历史问题亟需解决的问题、集中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说明本教材在内容上积极有效地贯彻“两个维护”“两个确立”“两个结合”的重要思想。

  四是理论创新。《概论》教材的基本目标是从历史和理论出发,给大学生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讲清楚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时代特征及其未来走向。

  总体上,《概论》教材系统澄清和回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一是讲清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和范畴,阐明了谁是中华民族?突破了以往的认知,将海外华人华侨纳入到中华民族成员中来。这个概念超越了以往将中华民族与各民族并置的二元对立思维,以多元并置共存的理念,强调了其是浸润数千年中华文明,具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共同的文化认同超大的人们共同体。二是讲清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历史来源,阐明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三是讲清了中华民族起源和中华文明根性特征。四是讲清了大一统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五是讲清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六是讲清了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动力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七是讲清了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自立和自强的历史脉络。八是讲清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贡献。九是讲清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保障、推动和捍卫。十是讲清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关联。

  所有这些重大理论问题的分析和阐述,都是聚焦“四个共同”“四个与共”“两个结合”“五个文明特性”的,完整地构建了一套全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体系,对内讲清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对外讲清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与西方帝国和民族国家本质区别。

  五是话语创新。一是创新了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表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界定突破了西方民族国家政治理念,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民族概念的内核,结合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实际,结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创新表述了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和范畴。二是创新应用了中华民族整体史观。《概论》教材消解了大汉族主义、大民族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等民族中心话语表述,消解了以往流行的华夏与四夷、中心与边缘、内地与边疆的二元对立话语,形成了以中华民族为中心话语。这种以中华民族为中心的话语实际是“四个共同”和“四个与共”学术表达,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团结原则的坚持,实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夏为夏,在夷为夷”的以文化来判定民族归属理念的继承。三是凸显了中国传统的“天下观”道统和“大一统”的政统。这种话语表述实际是对“两个结合”和“五个文明特性”的学术表达。四是建构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话语。尽管教材不是“三交”史读本,但在断代史的各章均注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内不同族群不同区域的“交”,聚焦呈现各个时代不同族群不同区域的“融”,生动活泼地展现了证实了“各民族共创中华”历程。五是系统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先锋队的话语。《概论》教材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担当和时代使命,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个话语的建立,回应了国内对当代中国民族政策的质疑。六是建构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主体性话语。《概论》教材克服了既往以王朝为中心的话语,有效回应了“内亚史观”“征服王朝论”“赞米亚”等各种“去中国化”史观。

  总之,《概论》教材之所以能够超越既往有关中华民族史的研究,其根本动力在于其立意高远,旨在立足中华民族整体视角,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众所周知,学科的基础是专业,专业基础是课程,课程基础是教材。随着《概论》教材的研究和推广,可以预见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必将成为显学。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教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任)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