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班晓悦)10月25日,中国民族学学会2025年高层论坛暨“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学学科转型”学术研讨会在广西南宁召开。会议由中国民族学学会与广西民族大学联合主办。开幕式由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吕俊彪主持。
探索学科发展的新方向
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唐平秋表示,民族学作为广西民族大学的优势学科,肩负着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使命,必须系统考察各民族现代化的发展变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加强与专家学者的沟通交流,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学理支撑与实践路径,共同探索学科发展的新方向。
中国民族学学会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校长强世功认为,民族学学科转型的关键在于从“中国问题”出发,形成“中国理论”,讲好“中国故事”。为此,一要立足中国实际,揭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二要通过文明比较,展示中华文明的特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三要深化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研究,阐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历史逻辑;四要推进学术共同体建设,为学科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董文柱表示,民族学学科转型要扎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实现三重转向:从单一民族文化研究转向中华民族共同体规律探索;从静态文化呈现转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态过程阐释;从纯理论研究转向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他呼吁学科自觉转型,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研究方法,拓展研究视野,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韦尚雄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广西在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部署方面的实践成效。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专门机构,建设多个国家级研究基地;二是深化研究,推动成果转化,高质量完成民族学相关丛书编写;三是搭建平台,互鉴交流,不断深化学术研究层次。他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各方凝聚共识、加强协作,共同为民族学研究与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在主旨发言环节,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周大鸣将民族走廊与中华文明特征的形成关联起来,认为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山地文明、草原文明、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四种文明互动构成的,四种文明的交融共生,使得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包容并蓄的特质。
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张继焦表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作为世界人类学民族学的第五种学术传统,不仅体现在其对学科发展史的系谱追溯与研究范式的内涵拓展,同时也在对中国式现代化巨大的社会变迁与经济转型进行民族志洞察的基础上不断深化。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徐黎丽认为,我们需要在与周边命运共同体对比中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发现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真实关系,最终达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周边命运共同体平衡互动发展。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周建新认为,分布在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的北部山区的“云南人”,逐渐形成了一体的“云南人”认同,其民族化现象,既有普遍性特征,也有特殊性条件,具有丰富的民族形成发展的理论研究价值。
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董强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民族复兴进程中呈现深度互构。现代化以规模巨大、共同富裕、协调发展为共同体提供制度支撑,共同体意识以政治认同、利益共享、文化交融保障现代化安全。面对意识形态风险与西式话语挑战,需以党的民族工作统筹物质与精神、差异与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在现代化中实现共同体意识的现代重塑。
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大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教授张利国表示,当前中国民族学存在研究对象“窄化”、学科范畴“泛化”和学术话语“西化”等问题。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整体转型。
吕俊彪认为,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民族学需要通过更具穿透力的理论创新、更加深入细致的实践探索,回应国家重大需求。与此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文明对话,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把源自中国的“地方性知识”转化为具有世界性意义的知识体系。
会议设4个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就“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民族学学科转型与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等议题进行了研讨。

与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