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这一命题内在蕴含着当前学校思政课更加注重统筹协调、系统推进、螺旋上升的方法论,以及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认识论,为深入研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当前,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普遍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并在教师教育培训、人力物力财力、平台载体建设经验推广应用,以及科学理论研究各方面都取得了实效,与此同时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教育教学目标、师资队伍贯通、内容纵向衔接和横向协同育人方面仍然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以及仍存在条块化分割、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等问题。
东北师范大学常青教授所著的《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机制研究》一书以机制创新为切入点,围绕“如何以机制创新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纵深发展”这一核心问题,为化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尤其是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参考借鉴。总体来看,该著作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是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现状与问题的准确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教育方针政策,要求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学校常态化贯彻落实。只有深入了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现状,采用多种调查方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提出对策建议。作者按照“面上覆盖、重点突出、层次完整”的原则,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构建,以及高质量的调查问卷设计及深度访谈,从政策制度、管理机构、评价体系、协同机制、教师配备、教师培训、教师发展、课程目标、教材内容和学习方式等11个核心指标多维度考察了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机制的现实状况、典型模式和瓶颈问题,并深入分析问题的形成机理,研究探索了如何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纵深发展的基本理路、方法原则和实践策略,使该著作所提出的实践策略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与实践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是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机制及规律的系统研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有机的一体化,强调各部分各要素的机理及其相互关系和整体运行方式,这也意味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研究必须要放宽视野、多维审视。贯穿常青教授所著的《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机制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善于坚持和运用系统思维深入分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本质特征、要素构成和运行规律,注重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统筹协调和系统集成,立足整体来分析思政课一体化的运行机制,进而拓宽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时空场域,厘清了更复杂的问题网络。例如,他在书中用“有机的一体化”逻辑示意图围绕“目的论”“本质论”和“实践论”直观清晰地向读者介绍了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机制的系统构成,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一体化,如何实现真正的一体化”这一问题,为加深我们对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一体化的理解提供了理论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基于“数字思政课”建设这一创新理念,作者敏锐地把握了新技术革命推动下思政课建设和发展的规律性及其鲜明的特点,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机制实现提供了一个技术赋能视角。例如,作者在书中提出“加强技术赋能保障”,探讨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路,强调努力实现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的一体化,这不仅顺应了数字强国建设的目标,也满足了思政课建设主体的需求,拓宽了思政课建设的时空场域。
三是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守正创新。该书注重全局性谋划,以系统思维整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机制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在学理阐释和实践模式上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现实性。例如,“有机的一体化”“内涵式一体化”“可持续一体化”等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我们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机制的制度设计,注重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有效性,实现“全局”与“一域”之间的相互贯通。作者在书中提到“马院牵引模式”“区域统筹模式”和“贯通辐射模式”,这三种模式的归纳凝练可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特别是为那些受限于区域、城乡等多种因素而导致思政课发展不均衡的地区、学校提供了破解方案。同时,这些方案也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果的检验路径,在理论与实践上形成了反哺与互动的良性循环。再比如作者在书中提出“交流协作沟通机制”“合理有序流动机制”“动态调整补充机制”,也为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一体化提供了实践参考。
(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