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劳动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体面劳动理论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在当代中国语境下,如何正确理解体面劳动及其所蕴含的深远意义,不仅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学术问题,也成为一个时代性的现实和实践问题。由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杜德省撰写的《体面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中国实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是一本系统、严谨、深入研究当代中国体面劳动问题的学术力作。该书站在马克思主义胸怀天下、情系人民的立场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以本土化的中国境遇、中国经验、中国实践为视角,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性和原创性的见解,构筑起历史与现实融合互译、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并存的研究指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纵览全书,主要具有以下特色:
以回归本源为研究前提,从多维视域作理论溯源。无论从理论还是现实的需求来看,我们都迫切需要展开更集中的、更有针对性的体面劳动理论分析,因为唯有学理上进行严谨的科学探究,才能澄清问题的本质,进而找出相应的治理之道。该书以体面劳动概念的提出与现今的全球性共识为开篇,论述体面劳动的科学内涵、核心意蕴、现实悖论,从而回答“何为体面劳动”“我们为什么要呼唤体面劳动”等核心问题。以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从经济学、社会学、哲学三种不同学科视角,对古今中外体面劳动思想来源进行梳理总结,厘清劳动从“必需品”到“自我确证”再到“自由之源”的进阶之路。通过专业缜密的理论概述,为读者打开理解体面劳动理论的窗口,同时为读者了解体面劳动理论发展历程提供了有力借鉴,构成对体面劳动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和起点,使该书在理论溯源上更具系统性、全面性、丰富性。
以深入经典为研究主体,应当代质疑构逻辑框架。在为数不多的已有研究成果中,部分研究者只是就体面劳动理论进行了局部分析,未能充分展现出马克思体面劳动思想的全貌。作者深入研读经典文本,详释了马克思体面劳动思想的形成发展、理论内涵及其特质,凝练出这一思想本身内含的批判性、科学性、价值性、情怀性的理论特质。通过选取卢卡奇、列斐伏尔、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的观点,探析了体面劳动在当代西方的回应,提出了当代社会劳动不体面的表现及其根源。该书详尽的文献分析和脉络梳理,展现了马克思体面劳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轨迹,丰富了读者的视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当代社会不体面劳动的“病理”探源,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体面劳动的内涵和价值,为当代中国的劳动认同、劳动市场改革和劳动权益保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以聚焦现实为研究归宿,观中国境遇照未来路向。以当代中国境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体面劳动思想基础上,回答了“如何在当代中国实现体面劳动”之问,从思想基础、制度保障和价值引领三方面提出了独到见解和观点,是该书的一大亮点。作者围绕当代中国体面劳动的实践历程,特别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阐述了体面劳动在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构建和谐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以客观、严谨的态度分析了当代中国体面劳动所面临的观念影响、资本宰制、消费支配等挑战及牵绊,从“体面”与“不体面”的双重维度进行了深度考察。作者运用辩证思维和系统观念,结合清晰有序的论据呈现,通过逻辑严密的分析推理,提出在观念上弘扬劳动精神、在制度上建立劳动产权、在价值上重构劳动认同,回应了当代中国体面劳动的现实境遇,将马克思体面劳动思想烙上中国底色。该书在直面现实的基础上,用长远眼光看待现状,以饱满热忱展望未来,引导读者走出严密的理论书屋,转向实践的原野,置身事内又以自身为目标建构路径,联通意义世界与现实世界,既包括深刻的理论阐释又内含丰富的实践探求,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向度。
总体而言,《体面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中国实践研究》一书是作者长期深入思考和系统研究的结晶。该书用朴实的语言进行理论阐释,用严密的行文进行观点输出,用客观的态度直面现实问题,但同时也用真切的情感表达人文关怀,展现了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的人民情怀与学术“温度”,是一部值得深读的理论著作。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