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个引路人”提升高校教师的思政引领力

2025-04-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首次提出“思政引领力”,并把它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六力”之首,《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再次强调,要“加快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提出并强调“思政引领力”作为教育政治属性的核心标志,旨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提升思政引领力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品格锤炼、知识传授、创新激发以及奉献祖国等素质的培养上,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完全一致。“四个引路人”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思政引领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师德示范与价值
  引领锤炼学生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做“经师”,把党的创新理论传授给学生,更要以师德示范为根基,以价值引领为主线,锤炼学生品格。一是教师要以自己的师德锤炼学生品格。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传授书本知识,更要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和品位;不仅要言为士则,更要行为世范。对思政课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是学生品格养成的“活教材”。教师应通过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方式,在是非曲直、义利得失等关键问题上为学生树立标杆,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二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思政课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用正确的价值观、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三是教师要培养学生规范意识。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守住做人做事的底线,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觉践行道德规范,自觉养成规范意识。“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政课教师要坚持“经师”和“人师”相统一,把“传道”作为首要责任,更要通过师德示范树立品格标杆,依托所教课程创新构建价值坐标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成为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知识传授与实践体验
  提高学生理论素养
  高校思政课教师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是教师要用扎实的学识培养学生。扎实的学识是当好教师的看家本领,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潭水。学养不深、根底不厚,教不了学生。思政课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而有道,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二是教师要用有效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有效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教师能力不强、方法不当,也教不好学生。思政课要教而有法,灵活采用专题讲授法、互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翻转式教学法等,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三是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思政课堂千言万语,不如挑粮小道上挥汗如雨。”思政课教师应把思政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思政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结合起来,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田间地头的思政课”。
  以启发式教学与方法革新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要培养创新人才,就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一是开展启发式教学。传统思政课堂往往是教师把知识单向度传递给学生,即教师讲、学生被动听,把学生看成被动的知识接收器。当下的思政课教师更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把思政课堂改造为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场。如通过设置“社会现象解码”等开放性议题,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从悟空到哪吒:神话人物的‘封神’之路”“DeepSeek何以‘火’出圈”等热点事件。二是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传统的思政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缺乏互动,学生靠死记知识点得分,学生创新思维得不到培养;当下的思政课堂,思政课教师应鼓励学生探究问题,让学生“敢想、敢做、敢说”,如在“共同富裕”专题教学中,教师可创设虚拟决策场景,让学生在模拟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充分表达对问题的看法,进而理解共同富裕的理论实质,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使知识学习转化为思维训练。三是智能技术为教学方法革新提供了全新保障。利用人工智能、虚拟仿真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学生在VR设备中“亲历”历史关键节点,通过情境沉浸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认知。只有当思政课堂转化为思维创新的孵化场,党的创新理论才能真正实现入脑入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以家国情怀与使命
  淬炼引导学生奉献祖国
  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培养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新时代面对价值多元、技术迭代的育人环境,特别是“两个大局”的内外形势,思政课教师应以家国情怀为精神内核,以使命淬炼为实践载体,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一是厚植学生家国情怀。思政课教学要打破时空界限,构建家国情怀的立体认知坐标。通过“百年党史影像志”等数字资源库,把重大主题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培养扎根基层、服务国家的责任感。如在思政课教学中,嵌入钱学森、邓稼先、孙家栋等“两弹一星”元勋的成长感人事迹,让学生理解科学报国的精神密码。二是强化使命担当。通过“行走的思政课”,设计“乡村振兴田野调查”“大国重器探访行动”等实践活动,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推进学生家国情怀从情感认同向行动自觉转化。三是数字赋能家国情怀教育。利用大数据技术绘制学生家国情怀图谱,开发“家国情怀素养测评系统”,通过情景模拟测试、社会热点、重要事件解析等模块,动态追踪学生的家国情怀认知变化,从而动态掌握学生家国情怀演变情况。通过课程重构激活历史记忆,通过实践教学深化使命认知,通过榜样引领强化价值认同,通过数字赋能创新育人形态,最终培育出既有国际视野,又具家国情怀;既专精术业,又胸怀天下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四个引路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一个“价值观—知识观—方法论—家国观”的育人闭环。其中,“锤炼品格”指向价值观塑造,强调思政课教师要以德施教;“学习知识”立足专业能力,强调思政课教师要夯实育人本领;“创新思维”聚焦方法论突破,强调思政课教师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奉献祖国”落脚家国情怀,强调思政课教师要推动学生价值升华。高校思政课教师坚持以“四个引路人”为根本遵循,久久为功,必能提升思政引领力,进而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研究”(22&ZD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志强(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