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红色家书资源 担当立德树人使命

2025-04-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红色家书是革命先辈与家人说理、议事、言情、明志的书信,其以真实可感的历史叙事、炽热深沉的家国情怀和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载体与情感纽带。通过挖掘家书中革命者的信仰抉择、道德实践与价值追求,能够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唤醒青年对红色基因的认同,引导其从历史镜鉴中筑牢理想信念、从榜样感召中树立责任担当、从精神传承中锚定人生坐标,从而将革命先辈的初心使命转化为当代青年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行动自觉,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从红色家书的历史镜鉴中筑牢理想信念

  红色家书通过真理叙事与情感叙事的双重逻辑,以小切口呈现大历史,破解理想信念教育的抽象化困境,是培植青年信仰之花的精神沃土。

  一方面,红色家书中革命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抉择,不仅展现了他们对真理的坚定追求,更为当代青年搭建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桥梁。如瞿秋白《多余的话》中“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的理想追求,与《共产党宣言》中“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理论构成互文性对话,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理论的实践形态;如方志敏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剖析社会矛盾,恽代英在家书中多次向家人解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强调“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实践,帮助青年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必然性。

  另一方面,红色家书记录了革命先辈对家人的牵挂、行军途中的见闻,以第一视角再现革命场景的鲜活肌理,为青年理解党史的宏大叙事提供了生动素材。如陈毅元帅在《示儿女》中“应知重理想,更为世界谋”的叮嘱,使宏大的革命叙事具象为可感知的个体生命体验;如周恩来的家书展现了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初心,方志敏的遗言“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彰显了革命者的精神力量,其真实性、历史性和教育性有助于抵御历史虚无主义。

从红色家书的榜样感召中树立责任担当

  红色家书通过革命者的道德实践,以小故事体现大情怀,为青年提供可效仿的行为范式与价值标尺,是构建青年精神坐标的人格镜像。

  革命者在家书中展现出的智慧,为青年树立家国情怀提供了伦理示范。如周恩来致邓颖超的“望你珍摄,吻你万千”传递革命伴侣的深情,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抉择则诠释了“大忠即大孝”的伦理境界。左权将军家书中既有对女儿“北北”的柔情牵挂,又有“决心与华北人民共艰苦、共生死”的誓言,展现了革命者小爱与大义的统一。红色家书中展现出革命者在逆境中的精神韧性,如江姐狱中书信“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王若飞“死里逃生唯斗争”的绝笔,为当代青年应对“内卷”“焦虑”提供心理抗压范例。红色家书承载着跨越时空的清廉品格,是清廉自律的当代镜鉴。如方志敏《清贫》中写道的“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与焦裕禄“不准孩子看白戏”的家训形成廉洁教育链,直击当代青年的价值观痛点,为抵制“利己主义”提供道德参照。

从红色家书的精神传承中锚定人生坐标

  红色家书通过革命者的生命叙事,以微视角展现大格局,为青年提供应对现实困境的方法论启示,是指引青年成长前进道路的行动罗盘。

  一方面,红色家书中蕴含的革命精神与家国情怀,为当代青年的职业选择提供了深刻的价值参照。如钱学森致陈叔通的家书中跃然纸上的归国决心,黄大年家书中“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担当,回应当代青年的职业迷茫,诠释“小我”与“大我”的辩证关系,这对当代青年选择职业时如何平衡个人利益与国家需求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焦裕禄在兰考县工作期间,多次在家书中提到“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即使身患重病仍坚持工作。焦裕禄的职业选择体现了“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崇高情怀,为青年选择职业提供了精神指引。

  另一方面,红色家书通过代际对话,为青年架设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精神通道。如毛泽东致毛岸英“多向自然科学学习”的教导、任弼时家书对子女“不可骄傲自满”的提醒,为青年处理学习焦虑、人际矛盾等现实问题提供具体方法论;赵云霄给襁褓中女儿的遗书“望你好好长大成人”,通过亲情叙事实现革命精神的“非说教式传递”,让青年在情感共鸣中理解“奋斗为了谁”。赵一曼在就义前写给儿子的家书中叮嘱:“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以行动诠释担当,为青年提供了知行合一的榜样。

  红色家书的价值意蕴在于其既是理想信念的播种机、道德养成的催化剂,又是人生道路的导航仪。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引导青年学生在历史场景还原中理解革命逻辑,在道德叙事分析中构建价值判断力,在信仰对话中实现“政治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的转化,从家书中提炼超越时空的精神密码,最终将红色基因转化为青年投身民族复兴的行动自觉。

  【本文系2024年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大思政课”视域下海南红色家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研究(编号:QJY202412021)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 实习编辑:徐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