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视域下的共同富裕出场逻辑

2024-03-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如何正确理解其在“两个结合”视域下的出场逻辑,有助于我们把握客观规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一、从历史发展看,共同富裕是“两个结合”的演进产物

  “两个结合”彰显的历史使命感是共同富裕的形成之源。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国国门被西方用炮火强行打开,从此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寻求人民解放、民族独立成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志愿。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百年奋斗主题,说到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为了赓续这个历史使命。我们回溯历史,每一个阶段取得的胜利,所积累的物质财富和形成的文明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驱动的结果,驱动力量就源于近代以来独特的强烈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感。现在,我们绘制了21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宏伟蓝图,“两个结合”将持续指导推进共同富裕,蕴含的人民立场还将一以贯之。

  “两个结合”蕴含的独特国情是共同富裕的形成之基。“两个结合”中的“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了对中国具体发展阶段基本国情的判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均离不开这个基本国情,共同富裕也基于此作出实事求是的判断、阐述和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的新历史起点上绘制共同富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结合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探索缩小城乡、区域、收入差距,弥合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实际问题,强调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观立足新时代国内国际形势,突出新时代新问题,凸显文化的教化作用,共同富裕紧密联系当下实际,展现了更具时代性、文化性的意蕴内涵。

  二、从理论渊源看,“两个结合”是共同富裕的根本遵循

  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共同富裕奠定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作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科学论断,从人类发展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必然,他认为“真正的共同体”是未来的理想社会,即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要实现这个理想社会,必须“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而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这指明了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目的是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主体是全体人民,还强调要注重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统一,从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原则等阐明共同富裕的领导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共同富裕是什么,怎么实现,何时实现作出更全面、系统的论述,指出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共同富裕的内容是物质和文明双重富裕,实现方式是渐进式的,实现主体是全体人民,实现动力是勤劳致富,实现结果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极大丰富了共同富裕的意涵。

  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共同富裕提供文化滋养。追溯历史,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关于共同富裕的文化基因,不少文人志士提出过富有前瞻性的观点,但受封建社会制度禁锢,中华传统文化未能改变旧中国,共同富裕只能停留于想象。直至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富基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活力。其中蕴含的老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理念同科学社会主义高度契合,二者在契合的基础上相互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在思想上、情感上和心理上为中国人民所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富基因实现了现代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持续结合、转录、编译,把五千年的“民本思想”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相结合,把“持中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系统观相结合,把“和而不同”和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相结合,把“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守诚信”和马克思主义社会价值观相结合,把“天人合一、万物并育”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相结合,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统筹社会发展全局。共同富裕的制度构建、实践方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智慧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激活下,生成了推动现实物质生产的精神力量,持续为共同富裕提供文化滋养。

  三、从实践方法看,共同富裕是“两个结合”的有效形式

  共同富裕是“两个结合”的生动表达。在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逐步厘清共同富裕的内涵,讲清了共同富裕全体和差异的关系、共同和先后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尊古不复古,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科学辩证、去伪存真、守正创新,将中国人日用而不觉的人民观、经济观、生态观、价值观等价值理念创造性转化为共同富裕的精神内核,使共同富裕充满中国特色,体现中国风格,彰显中国气派,在中国大地上结出颗颗胜利果实,获得情感共鸣,赢得广泛认同。可以说,共同富裕在“第二个结合”的指导下得以与时俱进地持续发展,“共同富裕”也让“第二个结合”有了落地生根、生动表达的图景。

  共同富裕是“两个结合”的实践载体。“两个结合”之所以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就在于它不断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共同富裕是回答好“四问”的重要实践载体。面对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之问,中国共产党没有照搬照抄、刻舟求剑,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带领中国人民开创出史无前例的以共同富裕为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面对全球深刻变革动荡的世界之问,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继承本来,吸收外来,将“协和万邦”的传统理念和共同体思想相结合,赋予共同富裕民族性和世界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中国之策。面对“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人民之问,中国共产党组织了历史罕见的脱贫攻坚战,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面对如何从赶上到引领时代的时代之问,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形成了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导向的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西方贫富差距的发展难题,摒弃西方资本至上的逻辑叙事,破除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理论,展现了不同于西方发展模式的新图景,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一条和平发展、共享机遇、共创未来的崛起之路,为全球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