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意蕴

2024-02-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战略性的重大观点和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明确了“为了谁”“依靠谁”和“由谁评判”等重大问题,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性。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意蕴,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明确“为了谁”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部署。文化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是新时代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源泉。

  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科学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主线——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地位,人民至上既是实践原点、也是理论基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坚持文化为了人民,要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鼓与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明确“依靠谁”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依靠谁”的问题。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和文化创新主体,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依靠力量。因此,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

  第一,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既体现了立场,也表明了态度和情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首先从思想上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目标。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真正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素养。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新时代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所以蓬勃发展,根本就在于广大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扎根人民火热的生活实践,贴近人民生活,反映人民心声,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创造出一系列文化精品,实现了“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结合与统一。

  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民性,明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自觉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服务和引导人民群众,不断推进社会向前发展。

  坚持人民是鉴赏家和评判者,明确“由谁评判”

  人民群众既是价值创造主体,也是价值评价主体。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保障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权益,源于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基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三个更”即“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对人民群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提出了更高的价值诉求,彰显了文化为民、文化利民、文化惠民的人民情怀,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

  新时代文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因此,检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否真正得到了满足。必须坚持人民标准,把人民认可不认可、满意不满意作为最高标准。

  人民既是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又是文化建设成果的享受者。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繁荣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坚持人民标准,要注重把人民参与人民评价紧密结合。第一,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增强文化影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是党的事业,也是人民群众的事业,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构建政府主导、参与靠民、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文化建设发展格局,实现主体全覆盖、行业全渗透,扩大社会认同、增进社会共识。二要让人民群众评判,增强引导力。文化服务的对象是群众,任务落实靠群众,文化建设成效的评判权在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第三,激发人民群众热情,增强创新力。习近平文化思想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人民群众的智慧,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释放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积极投身文化建设,真正成为文化繁荣发展的主角,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作者系天津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