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11月17日至20日,“于阗历史文化之约特干遗址与古于阗国都城研究”系列活动在新疆和田举行。
和田地区作为古代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节点,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见证地。2022年至2024年,在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的大力支持下,和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组织开展了三次大规模考古勘探,勘探总面积达790万平方米,城墙遗迹和大型建筑范围得以确认,为还原古于阗国都城核心区提供了重要线索。
与会代表合影
在“于阗历史文化之约特干遗址与古于阗国都城研究”学术研讨会上,和田地区行政公署副秘书长阿布都海拜尔•阿布都拉,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党委委员、副指挥白琳,旅顺博物馆副馆长郭永军,北京联合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雪华先后致辞,强调此次活动不仅是一场学术交流会议,更是以文化为纽带,推动跨区域协作、助力新疆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实践。
研讨会上,《新疆和田约特干遗址考古勘探报告(2022-2024年)》新书发布,该书系统梳理了近三年来约特干遗址的考古成果;“约特干勘探考古成果展”同期举办,通过多种形式生动展示了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在主题报告与专题研讨中,专家学者围绕约特干遗址考古工作、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西安弘道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限公司李桃元以《约特干遗址与古于阗国都城探索》为题,通过约特干遗址发掘成果并结合文献,提出该遗址是古于阗国的“西城”,并解读了都城的整体格局。浙江大学罗帅教授以《12世纪于阗与中亚之间的文化交流》为题,研究了和田博物馆藏的特定黄铜器,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12世纪于阗与中亚之间的文化交流途径。
西北大学冉万里教授从和田出土的佛教造像入手,剖析了古于阗国在佛教东传、中西物质文化交流中的关键作用。中国人民大学陈晓露教授分析了绿洲城郭的形成和分布。北京联合大学教师郝春阳通过对和田出土文物的分析,探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西北大学史翔教授、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孙勐研究员肯定了约特干考古勘探工作的贡献和意义。西安弘道团队的唐淼琪女士针对约特干遗址的勘探和论证过程,提出了值得借鉴的工作经验。
专家在遗址现场探讨问题
活动期间,与会代表还参观了由北京联合大学师生团队策划布展完成的“花树新绿——新疆和田约特干勘探考古成果展”,该展览通过梳理约特干遗址百年学术史,展出遗址勘探的重要发现,以及和田博物馆、旅顺博物馆藏的约特干文物。
“花树新绿——新疆和田约特干考古勘探成果展”策展人、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张雯讲解新疆和田约特干考古勘探成果
与会人员认为,此次活动采取跨地区、跨机构的学术合作方式共同讲述历久弥新的于阗故事,推动了和田地区“文化价值”与“发展价值”的双向转化,为和田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动能。
活动由和田地区博物馆、旅顺博物馆(大连市历史文物研究所)联合主办,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西安弘道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限公司支持,北京联合大学承办。
(主办方/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