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11月7日-9日,第五届新时代历史思潮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湖州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等16所高校、科研院所的4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历史思潮的走向与前瞻”进行讨论。
会议现场
会议开幕式由湖州师范学院特聘教授、浙江东海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李学功主持,湖州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永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科研处负责人、研究员刘子凡分别代表主办方湖州师范学院和历史理论研究所致辞。
陈永华在致辞中指出,本次研讨会邀请了众多在历史思潮研究领域久负盛名的国内知名的学术大家与文化学者,共同分享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开启了新时代历史思潮研究的新阶段。希望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中增进友谊互信,深化交流合作,进一步推动历史思潮学科的发展。
刘子凡在致辞中认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历史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从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号召,到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理论指引,再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使命,一系列重大论述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方向,也赋予了历史思潮研究新的时代担当。研究历史思潮不仅是总结过去的思想变迁,更是要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
主旨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历史思潮研究室负责人高希中主持。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熊月之以《晚清社会思潮演进与西学东渐的耦合》为题,探讨了近代社会“知夷思潮”“洋务思潮”“维新思潮”“立宪思潮”“革命思潮”“科普思潮”六种思潮演进,并提出西学东渐与社会变革思潮的“耦合”关系,其最终结果推动中国完成了从器物近代化到制度近代化的转型。浙江大学资深教授桑兵先生以《历史思潮及其治法》为题,探讨了“历史思潮”的三种解读:关于历史上的思潮、历史学的思潮、现在关于历史问题认识的思潮。他指出,思潮不同,研究的方法亦有不同。
李学功以《思想“预流”:古学新命下中医药的全球教化思潮与新礼乐文明构建》为题,探讨了文化领域中医药学的全球教化思想新潮,对中医药学这一具有原创力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在新时代何以“允指阕中”“执中制外”提出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徐义华以《汉字与中国一统局面的维持》揭示了汉字作为文化基因对文明统一的持续作用。上海大学二级教授廖大伟以《革命的思潮、热情与理性——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在革命与暴力张力与调试的辩证中重新审视了辛亥革命中理性与热情的复杂互动。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胡波先生以《当代中国地域文化研究的趋势与思考》,落脚于中华文明史与全球通史视野,将历史理性注入对当代中国地域文化的洞察。这些报告共同构成了一个从历史深处走向当代前沿的壮阔思想图景。
本次研讨会共设置了2个论题研讨分论坛和1个专题论坛。论题研讨主题涉及历史思潮研究的思想史视域、历史思潮研究的史学史视域两个维度,研讨内容围绕新时代文化思潮,以及“国学热”思潮、学术史纂修思潮等当代议题,也涉及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西哲学比较、历史虚无主义辨析等学术视域,诠释了大历史观下史学研究的精细化实践。在论题交流外,本次研讨会专门设置了编研与专研圆桌专题论坛,与会编辑人员就《历史思潮研究》学术期刊的优质稿源拓展、开放办刊、高校合作、学术研究的本土化等话题进行了热烈探讨,形成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论坛闭幕式由李学功主持,中国文化促进会副主席、总编导夏骏,河南大学《史学月刊》编审、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徐莹,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编审张敏就建构学术思想与大众之间有效的传播方式等问题发表了感言。
宁波大学人文社科处副处长、历史系教授童杰在学术总结中表示,本次学术研讨议题丰富,讨论深入,总体上呈现出三大鲜明的学术趋向:一是理论自觉与方法论反思成为思潮研究的核心驱动力;二是研究视域在贯通与跨界中不断拓展;三是强烈的现实关怀与学术担当。
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与湖州师范学院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历史思潮研究室、湖州师范学院中国史一级学科、湖州发展研究院承办。
(王亚晶/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