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丝绸之路“初遇”唐青花

2025-10-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大约20000年前,我国先民开始制作和使用陶器。距今约4000年前后,原始瓷的生产,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范围内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在世界陶瓷的历史长河中,中国陶瓷以其突出的科技创新、丰富的艺术风格、持续不断的生产和使用历史,成为世界陶瓷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从元代至清代近700年历史中,青花瓷一直是从皇室贵族、商贾官吏到平民百姓都在使用的大宗陶瓷产品,在古人的食、住、行、葬方面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同样,作为中国陶瓷的代表性产品,青花瓷走出国门,活跃在丝路沿线,从亚洲腹地到欧洲宫廷,从内陆遗址到海底沉船,这种美丽的白底蓝花瓷器一路见证着中国与世界的互动。
  唐青花的发现与传播
  元代之前,中国青花瓷如何起源?想要厘清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回到考古发掘的现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术界普遍认为青花瓷创烧于元代,但是20世纪80年代前后发现的唐青花改变了我们的认知。
  1975年,第一片唐青花残片出土于扬州唐城遗址。此后20年内,公开发表的考古报告显示,扬州共发现唐代青花瓷残片27片,是目前出土唐青花最多的地区。扬州位于长江和隋唐大运河的交汇处,是唐朝庞大水路运输网络的中枢,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之一。扬州唐城遗址不仅出土了来自邢窑、定窑、越窑等南北方各大著名窑厂的瓷器,还曾出土来自波斯的绿釉陶器。也就是说,在唐代的陶瓷市场,扬州不仅是南北方陶瓷的集散地,同样是唐朝与海外陶瓷的交汇点。唐城遗址中青花瓷的发现,让考古学家开始关注唐青花与丝绸之路之间的联系。
  随着更多考古材料的出土,这种联系逐步被印证、确认。在距离扬州数千公里之外的波斯湾北岸,同样有一座港口城市,出土有唐青花,那就是位于伊朗的西拉夫(Siraf)。在977年被地震毁坏之前,西拉夫在海湾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它利用自身优越的地理条件,从海湾和远东贸易中获利,成为波斯湾最富庶的城市之一。这两座港口城市位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两端,唐青花在两地的出土表明其可能参与了唐代的陶瓷海外贸易。而1998年打捞的位于印尼海域的“黑石号”沉船,则为唐代的瓷器贸易和唐青花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黑石号”是一艘来自阿拉伯帝国阿巴斯王朝的商船,其满载瓷器、金银器等贵重商品,在东北季风到来之前,即在秋末或者冬季从广州启航一路南下出南海经印度洋返回阿拉伯地区。然而,在825年或稍晚时期,其在返航过程中触礁沉没。在这艘船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三件唐青花盘,这也是罕见的完整唐青花瓷器。
  以上三处出土的唐青花,除“黑石号”沉船出水的三件青花盘之外,其余两处均有样品经化学成分、物理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分析测试,发现扬州和西拉夫两处样品均产自河南巩义窑,而“黑石号”样品通过形貌对比推测其产地也为巩义窑。无论是科技分析还是考古发掘,都证明巩义窑是目前唯一探明的唐青花产地,相比巩义窑的其他产品,例如白瓷和三彩,青花瓷的制作产量较小、规模有限,目前在窑址区发现唐青花残片6片。
  这座在唐代繁盛的窑口,西距唐东都洛阳54公里,坐落于伊洛河沿岸,向西溯伊洛河可达洛阳,沿着伊洛河向北3000米即可进入黄河,进而进入隋唐大运河。便利的水路为唐青花的传播提供了保障。除以上四处遗址之外,在巩义窑东侧19公里郑州上街区曾发现一座唐墓,墓主未知,墓葬形制简单,却出土了三件白瓷罐和两件完整的唐青花塔式罐,高40厘米。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唐青花瓷器,也是唯一出土自墓葬的唐青花。
  综合以上五处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勾勒出唐青花的生命历程——在河南巩义窑被制作完成,绝大多数经由唐代发达的水路交通被运往扬州等港口城市,在那里可能被买卖、交换、使用、收藏,也可能被装载进入异域商船,从而踏上海上丝绸之路,被运往中东甚至更为遥远的海外地区。
  唐青花的生产与工艺
  唐青花作为实体产品,深度参与了唐代的陶瓷全球化贸易,那么,在成为产品之前,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它的诞生又蕴含着怎样的故事?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将从宏观走入微观,探寻青花瓷的材料与技术。传统青花瓷,即流行于元代至清代的青花瓷,是以高岭土做胎,经过拉坯成型,然后用钴料作为蓝色颜料绘制纹饰,再通体罩一层钙釉,最后入窑经高温烧造而成的一种白底蓝花瓷器。其中的核心材料和技术可以总结为“3+1”,即三种材料加一种技术——白胎、蓝色颜料、透明釉,加上高温烧造技术。唐青花作为青花瓷的初代产品,是否显示出一些较为原始的特征?它们与典型的元明清青花瓷是否存在区别与联系?科技分析为这些问题提供了答案。
  海内外多位学者曾对扬州唐城遗址、巩义窑和西拉夫三地出土唐青花进行过分析测试,结果显示:首先,无论是唐代最富庶的港口扬州,还是大洋彼岸波斯湾的港口西拉夫,这些城址中出土的唐青花均为巩义窑所生产。其次,唐青花的胎是巩义窑典型的高铝低硅型胎体,与同时期同窑址生产的白瓷一脉相承。再次,唐青花的透明釉与白瓷的特点相同,都是典型钙釉,但比起元代以后的青花瓷釉,CaO和MgO的含量更高,而Na2O和K2O的含量较低。最后,唐青花的烧成温度大约为1170℃—1250℃,与唐代的巩义白瓷几乎相同。
  以上特点中,后三点都将唐青花与本土生产的唐代白瓷紧密关联在一起。除此之外,唐青花的诞生还需要最后,也是最核心的工艺之一,即蓝色颜料——钴料。这种呈现幽深蓝色的颜料一直到明代中晚期才被浙江、江西等地开采发现并用于青花瓷的制作。那么对于早期的青花瓷,钴料从何而来呢?
  从1949年英国学者W. J. Young发表第一篇关于唐代陶瓷所用钴料的论文起,海内外研究中国陶瓷的学者对唐代钴料进行过大量的分析与研究,主要分为两类观点,即“本土料”与“进口料”。笔者结合目前所公开发表的所有关于唐代钴料的分析测试,并结合大量从元代至清代的青花瓷数据发现,总体而言,唐青花所用钴料的特征更接近元代与明代早期所用的进口料,都呈现出高铁低锰的特点。同时与国外学者对于钴矿的研究相结合,推测这种钴料很可能来自中东地区。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唐代所用的这种钴料,目前并未发现古代文献的相关记载,只能依靠考古发现与科技分析。
  而从科技分析的角度,这种钴料与元代及其后的进口料依然存在些许不同,这些细微的不同之处,是由何种原因产生目前并不清楚。可能是同地区的钴矿,不同时期开采的地层深度不同而导致矿料的细微差异?抑或是同种原料不同时期所采用的加工方法有所区别?这些问题还有待后续更深入的研究。目前可以肯定的是,以现有的考古材料与检测分析,可以对进口钴料的使用作出合理推测。
  当所有材料和技术齐备,在原料与产品之间还有最后一个环节,那就是审美,表现在唐青花之上,即纹样。除了基本的点状和线形纹饰之外,唐青花使用最多的是植物纹,其中尤以棕榈叶纹和菱形纹的组合最值得关注。这种纹样不仅出现在“黑石号”沉船所出样品上,在扬州、巩义窑和郑州上街区唐墓出土的唐青花上也有应用。此前,这种纹饰并未出现在中国陶瓷上,反而是在同时期的阿拉伯地区的阿巴斯蓝彩釉陶上可见到它的身影,是一种典型的中东风格的图案。这种装饰在唐青花上的出现是异域审美影响的直接例证。
  结合以上科技分析与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勾勒出中国最早青花瓷从材料、技术到产品的贸易网络。即钴料这种珍贵的蓝色颜料和审美风格从中东地区经丝绸之路进入唐代的中国,河南巩义窑的窑工结合了外来的材料、审美风格和本土的胎体、釉料和高温技术,创造性地生产出了唐青花这一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产品。然后,这个产品通过隋唐运河进入海上丝绸之路,销往了遥远的西方。自此,中国青花瓷诞生。瓷器的发展,青花瓷的诞生,不仅体现了我国先民闪耀的智慧之光,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也是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的最直接的证据。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
【编辑:杨阳(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