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簋又作旬簋,通高21厘米,口径24.8厘米,腹围95厘米。该器通身饰瓦纹,低体宽腹,最大径在腹中部。矮圈足外侈,盖上有圈状捉手,口沿下原有一对衔环兽首耳。器心有铭文131个字,大意为:周王命询适官,管理邑人,并以虎臣为前驱,以西门夷为后备,叫师苓侧新等驻成周作为后备军,走亚、戍秦人等为先驱,征服夷族。周王赐询厚赏,因铸此器以资纪念。铭文记述周王布置军旅大事,为一篇研究西周历史的宝贵资料。作器者为询,故命名为询簋。铭文所述周王命询掌管之事,与师酉簋所掌管之事大致相同,可知询之官职与师酉相同,应是师。
询簋为青铜器研究中经常提到的一件重要器物,其价值在于铭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少数民族和方国、官职较多,与众多青铜器铭文联系紧密,相互印证,为青铜器研究和断代的重要依据。询簋与师询簋、师酉簋、师酉鼎这三件青铜器联系最为紧密。
关于询簋的年代,郭沫若认为是宣王时器,唐兰、李学勤定为恭王时器,陈梦家、黄盛璋认为是夷王时器,朱凤瀚、彭裕商认为是厉王时器,刘启益、吴镇烽断为懿王时器,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的《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断为恭、懿时器。
关于询簋、师询簋、师酉簋、师酉鼎四器之间的关系,大多学者认为询簋和师询簋、师酉簋和师酉鼎均为同一人所作,争论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师酉和师询的关系,二是询簋和师询簋年代的先后。
郭沫若根据铭文中询所管理的夷人名称与师酉所管理的夷人名称基本相同,加上询之祖为乙伯,酉之父为乙伯,认为酉和询为父子。自郭沫若创立师酉为师询之父之说后,唐兰、陈梦家、黄盛璋、朱凤瀚等都支持这一观点,只是在王世的排列上有所差异。李学勤也曾持这一观点,但后来李学勤、刘启益等认为师酉簋在器物形制上要晚于询簋,师酉和师询的关系应该颠倒过来,师酉应该是师询的后裔。彭裕商则通过比较两器的册命内容,认为“师酉很可能不是师询之父,二人也可能并不存在亲属关系”。
询簋的纪年是十七年,师询簋纪年是元年。郭沫若、李学勤、朱凤瀚等认为询簋作于师询簋之后,也有一些学者则认为询簋时代在前。从询簋铭中可知,询因其先祖辅佐周室而成为周室重臣,周王册封询的权职很大,管理的人众如邑人、先虎臣、后庸、西门夷、秦夷、京夷、毚夷、师苓侧新、斝华夷、成周走亚、戍秦人、降人、服夷等多达十三四种。
(作者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