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

——访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戴宏伟

2025-11-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是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举措,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该战略已从初期的非首都功能疏解、产业存量调整,迈入创新协同引领、增量提质发展的新阶段,一系列关键命题亟待深入探析。近日,本网记者专访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戴宏伟,探寻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与核心要义。 

  中国社会科学网:京津冀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关键路径是什么? 

  戴宏伟: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在非首都功能疏解、三省市协作、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从现实发展情况来看,京津冀已经进入高质量协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从产业存量转移转为创新驱动增量发展,即以创新协同促进产业协同,通过协作把蛋糕做大,进而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网:京津冀具备协同创新的良好条件,推进协同创新需重点考虑哪三方面因素?基于城市群格局转变,京津冀创新发展应遵循怎样的布局逻辑? 

  戴宏伟:京津冀创新基础扎实、实力雄厚,具备协同创新的良好条件。京津冀协同创新,必须考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特殊作用、京津两个超大城市和创新高地的作用、雄安新区与京津创新功能的和而不同 

  首先,京津冀创新发展应基于城市群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的格局。一是从京-津双核结构来看,在城市功能、产业定位、战略目标等方面,都不再是发展大而全全能型结构,京津两个超大城市在城市功能、规模、产业定位上有不同的规划和方向。二是从河北来看,根据我们的相关研究,石家庄-唐山的双核作用在逐步扩大;廊坊-雄安的作用日益显现,随着雄安新区建设及发展会进一步形成多城协作、互动共赢的经济循环体系。 

  其次,差异化、特色化程度是影响京津冀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京津冀协同战略的实施重点。京津冀未来的协作,取决于三方在发展战略制定、主导产业选择等方面,是否能根据各地实际形成差异化、互补化发展格局,因地制宜确定别具特色的城市、产业发展与协作路径。 

  最后,加强京津冀协同创新。进一步加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共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提升科技创新增长引擎能力。同时,京津带动河北有条件的地区更好承接京津科技溢出和产业转移。 

  中国社会科学网:如何实现京津冀差异化互补发展格局? 

  戴宏伟:要注重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京津冀企业层面的协作尤其是协作创新程度还不高。各地政府应注重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性作用,注重激发、保护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积极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推进企业跨地区创新协作,推进产业链深度融合与升级。 

  要注重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唱好京津双城记,把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结合起来,共同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区域发展高地,在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发挥辐射带动和高端引领作用。充分发挥雄安新区的创新示范区作用,在创新发展中注意与京津创新的和而不同,带动河北在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中实现新突破。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孙美娟   

    

    

【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