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之理论派】中国特色金融发展的独特优势

2025-01-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关系国家发展全局。在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征程中,中国从一个金融基础相对薄弱的国家,快速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大国。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金融体系规模不断扩大,在支付清算、资本市场、金融科技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国际化水平持续提高。这一成就的取得,并非简单复制西方金融模式的结果,而是立足于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金融发展道路。这条道路蕴含着深刻的制度逻辑和实践智慧,其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建设金融强国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为金融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连续的政策预期和明确的战略方向。其关键作用体现在确保金融资源始终服务于国家长远战略和实体经济需求。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政府能够将信贷等金融资源精准配置到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普惠小微、乡村振兴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机制,有效避免了市场短期逐利可能导致的资源错配,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金融保障。 

  其二,有效而审慎的金融监管体系是建设金融强国的稳定基石。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的基石。其中,审慎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发挥着“防火墙”和“稳定器”的作用。一个突出体现是对资本账户的审慎管理。中国并未急于求成地完全开放资本账户,这在一定程度上隔绝了国际游资大进大出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为国内金融改革和宏观调控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同时,中国持续完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强化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通过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和持续监管,努力消除监管空白与盲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等实施更严格的监管,并建立健全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置机制,旨在做到对金融风险的早发现、早处置,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其三,持续深化的金融市场改革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内生动力。通过持续深化改革,中国致力于构建一个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市场体系,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目前,已形成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多类型金融机构和业态共同发展的格局。尽管间接融资仍占重要地位,但直接融资比重在稳步提升。特别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如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等)不断完善,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金融产品和工具不断创新,如各类基金、资产证券化产品、衍生品等,不仅满足了市场主体多样化的投融资和风险管理需求,也增强了金融市场的深度、弹性与活力,使其资源配置功能得以更有效发挥。 

  其四,开放包容与国际合作的大国姿态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全球担当。中国坚持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稳步推进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从加入世贸组织履行承诺,到设立自贸试验区进行压力测试,再到“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市场互联互通机制建立,开放步伐稳健。这既引入了国际资本与先进经验,也倒逼国内金融机构提升竞争力。同时,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积极参与国际协调并推动复苏,以及在绿色金融、数字货币等新兴领域贡献中国智慧,都彰显了维护全球金融稳定的担当。 

  其五,科技驱动的金融创新与效率提升是建设金融强国的未来引擎。中国高度重视金融科技(FinTech)应用与发展,将其视为提升金融服务效率、覆盖面和普惠性的关键驱动力。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深入应用,正深刻重塑金融业态。大数据风控提升了信贷效率与准确性,移动支付普及改变了生活方式,智能投顾提供了个性化服务,区块链技术增强了交易透明度。这些科技创新不仅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拓展了服务边界,也显著增强了金融市场运行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