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经济与城市发展论坛”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举行

2024-07-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会议现场/主办方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刘越)7月2日上午,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在国家会议中心开幕。作为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7月3日,“数字经济与城市发展论坛”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成功举办。此次论坛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助力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服务加快形成具有北京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广泛凝聚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力量。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一级巡视员、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秘书长崔占辉,光明日报社北京记者站站长董城,北京市委研究室副主任付承伟,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总经济师、数字经济专班执行长唐建国,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智库工作部主任程文进,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全体院领导出席论坛。

  论坛由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劳动学会会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志明作主旨报告。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淘天集团、美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联通研究院、人瑞人才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滴滴、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15位专家依次作主旨演讲。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传播》杂志社、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中国外文局等单位代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全体所处级干部及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参加会议。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谢辉致辞并主持主旨报告环节。杨志明在题为“数智赋能人力资源的创新”的主旨报告中指出,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力资源的配置方式,阐述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嵌入人力资源,将全方位地推动人力资源服务理念的创新。他提出,要加快数智赋能人力资源服务,需要重视五个方面的创新,即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场景创新、人才创新和环境创新,建议从推动就业优先与产才共兴融合发展、发挥大企业人才开发的主体作用等十个领域的创新举措,加快数智赋能人力资源。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贺亚兰主持主题演讲环节。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研究员翟云以“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数字经济发展进路”为题发表演讲,并提出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应对全球变化的新动能。未来要发挥制度优势,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加快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要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经济发展,培育科技创新和数字产业集群;要畅通数据流通,创新市场化配置机制,推动数据要素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三步走”,培育数字经济发展的新空间、新场景;要优化发展生态,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完善平台经济治理体系。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何伟提出,数字化、智慧化是数字时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指出数字化转型是构筑城市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基于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实践总结出城市数字化转型经验,提出未来要重点通过完善基础、深化应用、优化治理,促进数字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迈开新步伐。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政策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殷利梅提出,“十五五”期间,数字经济发展将呈现十大趋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有望突破GDP的15%,产业渗透率大幅提升;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加速,完善基础制度;数据应用模式创新,释放乘数效应;数字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无边界虚拟集群;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实体经济;数字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数字技术助力绿色低碳发展;平台企业加速国际化;数字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人才规模有望突破1100万;数字经济统计监测体系加快构建。这些趋势将推动数字经济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动力。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包路芳分析了北京市新就业形态的基本情况,认为需通过明确平台责任与义务、健全劳动权益维护体系、构建数字协同治理机制、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加强社会组织依托、拓展职业发展空间等措施,进一步促进新就业形态发展。

  唐建国以“北京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的三次跃升”为题发表演讲,提出北京通过建设有形市场实现“第一次跃升”,设立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形成了数据交易平台和市场枢纽;通过培育数据资产化实现“第二次跃升”,构建生态化数据服务体系,围绕数据资产入表、入股、交易、融资,乃至司法保护进行了全链条的探索;通过设立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实现“第三次跃升”,成为政策高地、可信空间、数据工厂,通过构建国家数据基础制度改革试验区解决数据流动、数据交付、数据收益分配等数据要素市场痛点,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加快发展。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毕娟主持下午的“产业与就业”专题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吴清军以“数字经济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题发表演讲,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县域(区)经济的发展新机会、服务外包区县的比较优势与机遇等方面对推动区域性数字产业集群的布局与发展进行系统分析。

  北京工业大学未来产业研究院院长王革认为,未来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前沿技术驱动、不确定性、跨界融合、先发锁定等特点。结合国外未来产业发展状况,我国未来产业培育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未来产业组织模式、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强未来产业载体建设和人才培养等。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邓丽姝提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内在机制,要加强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供给、持续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载体、完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创新生态,推动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协同发展。

  邓丽姝主持下午的“城市发展”专题论坛。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治研究所副研究员于雯雯以“系统化立法助力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为题发表演讲,分析了我国数字经济立法的现状特征。以《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为例分析了数字经济立法的北京实践,提出专门性、促进性和基础性的立法特点,以及程序方面专班推进、急用先行、民主立法和内容方面围绕三要素、两条路、结合本市特色、以人民为中心的特色。结合数字经济的核心构成、数字经济的经济属性、规则供给方式维度分享了对数字经济系统化立法的思考。

  毕娟从全球、国家和北京三个维度分析了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时代背景,提出城市数字经济竞争力成为衡量全球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理论层面,数字经济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应从全球争先、数字驱动、标杆引领等方面理解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理论内涵,从经济、科技、城市三个维度认识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的理论机理。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杨伟国作论坛总结。他表示,本次论坛践行了“多元性”、“充沛性”与“启发性”三大核心理念,通过多维度分析、多机构协同交流,构建起了综合性的视角平台,拓展了论坛议题的广度和深度。

  城市作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主阵地,其数字化转型与发展对于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战略意义。本次论坛以“新科技·新就业·新生活”为核心议题,不仅探讨了数字经济领域的热点议题,更在学术分享上展现了深入独到的见解。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经济与城市发展专题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数字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共谋发展的平台,也为推动数字经济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

会议现场/主办方供图

嘉宾合影/主办方供图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