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暨田野工作坊在溧阳举行

2024-04-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会议开幕式 本网记者 王广禄/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广禄 通讯员王颖 张梦瑶)4月19日—22日,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暨田野工作坊在溧阳市举行。会议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与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主办,南京农业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协办。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就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高度重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开幕式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季中扬主持。中共溧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曹俊,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加华,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李日葵,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洪岩璧分别致辞。
  曹俊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溧阳市高度重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既提倡“处处绿水青山,家家金山银山,人人寿比南山”的家园追求,又注重发展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都市文明与田园诗意深度交融、城市记忆与农耕乡愁山鸣谷应、城乡一体共同富裕和高质量高品质的文明生活方式。
  王加华提出,基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背景下,如何从理论和实践等层面,进一步深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议题。建议未来应当立足非遗保护传承、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等视角,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以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李日葵在致辞中强调,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重点任务在乡村,应当坚持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加强城乡精神文明田野调查研究,提升对乡村文化的系统性保护和传承能力,努力探索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中国方案,构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本土学术话语体系。
  洪岩璧表示,新时代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要创新内容和载体,建立健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在此基础上的未来学科发展也应不断深化教学研究交叉理念,探究形成特色育人体系,通过学术研究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术创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会上举行了南京农业大学实践教学基地揭牌和就业创业导师聘任仪式。李日葵、曹俊共同为南京农业大学实践教学基地揭牌。
  推动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
  在会议主旨报告阶段,与会专家学者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就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沭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崔桂华指出,沭阳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高度重视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把推进移风易俗、建设乡风文明作为服务群众、引领群众的民心工程。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强调,做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乡村经济发展与乡村道德建设关系。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融合发展的关系。三是重视家庭文化建设与社会公共文化建设的协同共进关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黄振华提出,以“乡愁中国”为认识视角,充分认识“乡土中国”构成中国社会的传统底色及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阐发其对理解中国社会变迁的双重意义,有助于深化对社会变迁背景下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探讨。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唐忠毛谈道,乡村作为一个动态变迁的多元空间概念,随着乡村秩序、文化形态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村民的身份、职业、价值观、日常生活与文化机制需要进行重新审视,利用新媒体数字技术为乡村文化建设赋能,努力探寻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发展之路。王加华强调,系统性保护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核心指导理念,开展非遗系统性保护要摈弃传统的“名录”思维,破除传统的只对非遗要素本身进行保护的理念,关注不同类别非遗项目的共生共存关系,为助推加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中国方案积极作为。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王忠认为,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应当从艺术和审美视角对我国文旅演艺发展模式和路径问题进行再思考,当前旅游者的旅游参与体验经历了从“凝视”到“表演”的过程转变,需要深入讨论文旅演艺的互动逻辑和项目转化影响问题。
  处理好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多维关系
  会议设置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专题分论坛,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发言,就基层社区治理、乡土遗产保护、文旅融合、道德风尚、移风易俗及文化艺术赋能等议题展开学术探讨。
  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教授孟凡行提出,乡村对全人类最重要的价值是自发性秩序,但工具性秩序往往随着现代化发展而全面压制自发性秩序,抵抗压制的方法则是面向现代艺术和超功利审美,以超功利的审美姿态去除工具性秩序所附加的多余之物,从而实现自身自由。齐鲁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朱振华谈道,乡民艺术并非孤立存在的一种文化样式,乡民艺术赋能城乡文化发展必须置于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体系中关照,使乡民艺术成为赋能城乡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季中扬强调,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民俗化作为一种潜在的、非正式的制度建构有着突出的优势,其关键在于以民众为主体,能让民众认同、自觉践行,并着重探讨了精神文明建设民俗化的路径等几个关键问题。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李牧表示,民宿作为城市与农村的中介纽带,是推动乡村旅游全面深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民宿优势,带动乡村的人文、物产、环境等资源的持续发展,并推动乡村文化延续和复兴。江西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刘爱华认为,城乡文化发展并非是“单向性”的,城市的技术、文明不断输往农村,促进了乡村的现代化,而城市发展出现的现代性困境,让城市又呈现为反向复归,都市人更加向往乡村的田园生活,喜欢“反现代性”“逆现代化”的乡村生活。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袁瑾提出,未来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一种乡建新探索,是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的新体现,对于“数字鸿沟”的跨越及私域空间”“公域空间”的区隔日益显著等问题应予以充分重视。
  《新华文摘》原总编辑张耀铭提到,文明具有复杂性内涵,文明是观察和认识世界的视角,他从宏观视角梳理了文明在历时性、共时性维度的演进与差异,认为应当从客观、理性、独立的角度加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将思想落到实际。《南京大学学报》原执行主编朱剑强调,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应与个体自身感受相结合,他围绕城乡文明的差异性展开论述,并从职业道德伦理角度分析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价值与文化内涵。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二级研究员、《江苏社会科学》原主编李静谈到,在“三治”融合的治理体系下,更高层面的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话语汇聚到基层治理的协奏曲中,当代乡村治理出现了由“集权”到“共治”,村民主体由“被治”到“自治”,治理秩序向更加有序方向转变等新发展趋势。江南大学社科处处长、《江南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王建华认为,讨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和实践经验等问题,应当注重将理论落地转化,处理好城乡多维关系,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原院长杨旺生提到,乡村是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文化空间,让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焕发时代新风,应该注重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好群众路线,引导社会和公众共建共治共享。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邵晓舟以扬州市广陵区北洲三镇为例,提出立足新媒体形式与渠道,以线上线下综合思路,创作和提供多样化、特色化的农旅产品与文化服务,有益于助推乡村文旅振兴。
  探索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新路径
  贵州师范学院特聘教授李生柱表示,贵州的“村BA”“村超”等案例展现出的价值理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等契合了城乡精神文明的建设需求,是新时代民族地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的新样态,开辟了欠发达山区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研室主任刘捷认为,中国古代神话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思想、道德文明,与中国精神的内涵有机结合,应当将中国古代神话的传播融入到新时代中国精神的传承之中,激活和汇聚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王晓艳以云南民族地区的彩礼现状为例,探讨了当地彩礼的多样态现象的生成逻辑,及其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的价值引领作用,强调要在尊重和保护中变革,整治不良之风,推进社会风气好转。
  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张兴宇认为,乡村德治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薄弱环节,其基本逻辑指向于乡村教化和凝聚人心。在考虑国家治理资源有限性与优先性这一基本前提下,应当关注培育乡村公德、乡村志愿性德治组织等德治实践的经验路径问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朱逸宁认为,关公信仰中的规约机制有益于当代道德与价值观的建构,应当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实现中国传统道德风尚的当化转型。澳门城市大学青年学者胡锐翔讨论了文艺赋能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学者高鹏程认为以教育为主的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方式产生了重要的文明价值引领作用。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张娜认为,乡土文化是复杂的文化有机体,与乡风文明之间存在张力,针对二者的关系问题,梳理了作为纾解之道的乡风文明建设应具备的原则所在。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讲师王园瑞提出,民宿已成为临安太湖源镇展示当地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窗口,能够激活农民经济增收与城乡文化认同的精神文明的内外发展动力,推动城乡现代性与传统性的有效融合。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朱志平谈道,民俗遗产化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的同时带来多重挑战,应当构建以全球在地化为导向的民俗遗产,将乡民纳入民俗遗产的育人实践与精神文明建设中,助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华东师范大学青年学者吴雨妹讨论了乡村直播相关要素的流动对乡村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影响问题,武汉大学青年学者师慧认为阐释“精神文明”概念应当厘清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多元互动关系。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王广禄/摄
李日葵、曹俊共同为南京农业大学实践教学基地揭牌 本网记者 王广禄/摄
就业创业导师聘任仪式 本网记者 王广禄/摄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