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11-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相伴而生。近年来,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与日俱增,文化和科技融合日益深化。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强调: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推动文化建设数智化赋能、信息化转型,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发挥科技促进文化产业提质增效的积极赋能作用,不仅是培育文化经济新增长点、推动文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更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客观要求。 

  科技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表明,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为文化发展带来了革命性影响,都推动人类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广播电视、电影、动漫、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不断颠覆着传统文化发展模式,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和市场潜能的持续拓展。尤其是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现代科技的快速深入发展,文化和科技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深刻改变了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例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文化数据信息的持续归集与共享;VR/AR技术的应用使得文化资源得以打破时空限制,推动静态文化资源展示转向交互场景空间体验。可见,文化与科技融合有效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跨界与融合,科技赋能成为现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科技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逻辑在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根本属性。一方面,现代科技在文化领域的渗透应用过程推动文化产业从生产到消费全链条渐次发生革新。例如,在技术的赋能影响下,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之间的距离鸿沟被弱化,文化生产与消费呈现出即时性、个性化以及多样性特征。文化消费者能够凭借标准化、低成本的技术工具,从消费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从而推动文化生产和消费关系从传统先创作后推广的单向生产模式逐步转向需求引导创作的双向共创关系。另一方面,现代科技推动数据信息实现跨行业链接互通,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例如,腾讯游戏《和平精英》借助自身流量优势,将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彭水苗绣引入游戏服装设计与时装展览,让传统文化以更轻盈、更有趣的形式融入青年群体文化消费活动。 

  科技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表征 

  科技赋能催生文化产业新型业态。现代科技的应用不断推动文化产业边界向外拓展与融合,进而催生出一批又一批的文化产业新业态,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领域和新模式。这些新业态大体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科技应用对传统文化业态的改造升级,使传统文化产业业态被赋予全新的表现形式与时代特征。如现代光影矩阵技术、AR/VR、全息裸眼景象技术的创新应用,使文化旅游演艺具有了沉浸式、交互式体验特征;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催生出云旅游、云展览、云演艺云模式新型业态。二是科技凭借其自身的技术特点与时尚特征,衍生出新的文化消费业态。如无人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城市主题无人机表演成为新的文化热潮;低空飞行器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大量企业与资本进入低空经济领域,推动低空+文旅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推动网络直播、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迅速崛起,等等。 

  科技赋能改变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科技的进步及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必然带来文化经济发展模式的颠覆性变化。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推动文化产业生产消费全流程必然趋向智能化与效能最优化。在价值生产环节,技术赋予了生产者精准把握用户形象和价值偏好的能力,保证了文化产品价值生产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真实文化需求,进而实现商业效益最大化;同时,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文化生产逐步向智能工业化的范式转变,也使得现代文化产业生产体系效率显著提高。在价值传播环节,大数据、算法等技术通过消费者的浏览记录、互动偏好以及消费链路等数据信息,将文化产品精准推送至目标群体,文化产品营销效率和精准性大大提升。在价值分配环节,依托现代技术的基础性、平台性和通用性属性,产业平台、内容生产者、产品消费者,以及延伸而出的版权方、二次创作者等多元主体共享价值分配。 

  科技赋能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从全国实践来看,科技赋能已成为文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如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等)实现营业收入666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增速快于全部文化产业5.3个百分点;且文化新业态行业对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7.9%。在微观实践层面,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向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升级发展,从而重塑着文化产业生态的运行。例如,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主动适应数字技术发展潮流,设立视频超算等10多个研发创新平台,先后引进华为、爱奇艺等3800余家上下游企业,形成涵盖创意、内容制作、储存、播发、交易的数字文化产业链,XR(扩展现实)虚拟影棚、AI手语播报、马栏山盒子、中国V链、5G智慧电台等技术产品层出不穷,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科技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所呈现的新质态和新趋势。以科技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当强化科技创新研究与应用,驱动文化创新发展,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这要求:建设与完善文化新基建,加强数字文化产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成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设备、文化服务技术标准、文化内容开发的软硬件的研发、设计与开发;建立联通文化与科技的跨域沟通平台,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共享的语言与知识框架构建,消弭文化与科技之间的行业鸿沟;着眼于文旅行业全链路数字化水平提升,持续拓展云计算、人工智能、AR/VR/XR5G、区块链、大数据、超高清以及元宇宙等高新技术在文旅领域的应用广度与深度,探索孕育数字文旅新业态和文旅消费新场景。 

  完善科技赋能保障体系。当前,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呈现出从传统的单向技术嫁接双向生态重构的发展趋势,必须不断完善文化与科技双向赋能的保障体系。一是要构建与市场协同的政策体系,在十五五文化发展相关规划中明确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战略路线,指导文化科技融合的领域与重点方向,并通过持续的政策措施激励、引导、保障文化科技高质量融合发展。二是完善文化科技人才体系,着眼于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国家文化数字化发展需求,重点培养文化和科技交叉领域的急需人才,持续提升文化科技人才的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为科技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化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三是要促进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文化和科技都是知识密集型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尤为重要。逐步完善对文化和科技融合产品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的保护,尤其是要加强对文化科技衍生品产权性质的界定与保护,加大侵权惩处力度;探索利用数字水印、版权区块链等新兴数字技术在产权保护中的应用场景,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水平。 

  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治理能力。技术是双刃剑。科技赋能在拓展文化产业边界、提升文化产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技术依赖、信息茧房、恶性竞争甚至文化安全风险问题。为此,必须加强文化和科技融合规范化立法,完善对文化和科技融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国家文化安全风险、企业伦理、用户数据隐私侵权、算法技术封锁等问题的治理与防范机制,为文化和科技双向赋能提供有序、健康的发展环境。 

  面向十五五,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定走好科技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积极探索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有效机制路径,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