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路

2024-03-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数字经济作为新型经济形态,本质上是以新技术(数字技术)、新要素(数据)以及新设施(新基建)为基础,实现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具有高效性、渗透性、共享性、绿色性以及开放性的特点,从而使数字经济具有“并联式”的发展优势。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优势,强化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一步拓展和升级,助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意味着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存在不平衡的矛盾,需要以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前提,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支撑应对国内市场各种风险和挑战。数字经济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引擎,为中国解决发展不平衡和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条“换道超车”的新途径。凭借数字经济市场规模优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夯实技术基础、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以及优化产业结构,塑造出新的动态比较优势,能实现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提供新的动能。

  夯实数字技术基础。以互联网为主的数字技术具有突出的通用目的性,在生产生活、各行各业广泛融合渗透,一方面催生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大量新兴行业,促进了高技术产业、战略性产业的加快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在生产经营领域的交叉融合催生了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模式新业态,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新兴经济增长点。因此,不断提高数字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能推动生产关系的调整,催生新模式、产生新业态和新产业,促进传统动能的改造升级和新动能培育,以新技术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建设需求。

  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数据要素是基础性战略资源和关键性生产要素,对其他生产要素具有乘数效应。它具有边际成本低、规模大且无限量供应以及应用前景的普遍性等优点。数字经济通过数据的生产,能为其他生产活动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能对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进行智能优化和重组,能促进经济增长并参与收入分配。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高速发展,数据量呈现爆炸式增长。通过数据要素赋能,有助于构建高水平的数据要素市场,推动全价值链协同,建立与数据要素价值和贡献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机制,进而提高数字经济的价值创造能力,实现数字经济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有机衔接。

  优化产业结构。互联网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既改善了宏观经济结构,推动了经济增长,也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增长模式,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通过融合不仅突破了时空局限,促进了产业和区域发展均衡,也利用跨界合作,形成了全新的产业网络和产业链。因此,推动数字技术为产业提供服务,促进数据要素的产业化、资产化、商业化,同时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全要素进行数字化改造和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群,将推动传统产业特别是实体经济更好地适应经济转型,增强实体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国民经济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变革。

  二、绘制数字共富新图景,助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数字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就业增长,扩大了中等收入人群的规模,推动了公共服务优质资源共享。因此,数字经济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新动能。数字经济时代,绘制数字共富新图景,推动普惠式发展,增强数字经济的福利效应,牵引区域协同发展,能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增添新势能。

  推动普惠式发展。数字经济的普惠效应,本质上就是充分发挥网络的平等、公平、透明、共享等属性,让更多人享受到数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技术红利。在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的渗透水平已经横贯东西、覆盖城乡,“一点接入,全网服务”的网络普惠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人人参与、共建共享”,实现了普惠民生、普惠创业、普惠科技。因此,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普惠效应,利用数字技术广泛的连接性,将推动更多企业及个人通过网络触及全球,寻找到更多的市场机会,拓展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实现跨越式发展。

  增强福利效应。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紧密相连,构建出一个万物互联的社会新生态,不仅给人们创造了更多增收渠道,而且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现实生活。数字经济创造了大量新增工作需求,尤其是分享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带来了兼职增收的广阔渠道,而且也提供了闲置资产流转变现的市场空间,成为百姓提高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因此,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福利效应,促进就业规模的扩大和就业质量的提升,将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牵引区域协调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技术推动万物互联,促进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质流,助力区域间资源优化配置和供需精准对接,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技术、新平台、新路径。广泛运用东部及城市地区先进企业的云服务,有助于大幅度降低欠发达地区数字技术应用成本,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实现对发达地区的追赶。互联网驱动产业向平台化、生态化转型,通过众包平台、开放创新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等载体在线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大幅度提升欠发达地区的创新发展能力,同时实现与发达地区间紧密的产业分工配套。因此,全面引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为欠发达地区打造新兴数字产业,将有助于加快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消除区域间数字鸿沟,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三、以数字文明新形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数字文明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来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种文明形态。数字文明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变革以及拓展了人们的精神文明空间,通过释放数字文化服务空间、推动文化产业繁荣以及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可以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释放数字文化服务空间。数字技术助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高品质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精神文明的发展,助推人民实现精神富有。譬如,数字化文化推动了人们实现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数字化娱乐为人民提供了多元化的娱乐选择;数字化社交促进了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数字化教育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因此,数字经济发展将进一步释放数字文化服务的空间,推动数字文明造福人民,助力人民实现精神富有。

  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数字技术应用于文化产业,改变了传统文化产业业态,催生出文化产业新业态。新业态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推动了文化产业的整合和重构。一方面,数字技术利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将原本静态的图文,以可触、可控、可选的方式即时且精准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另一方面,依托“数据+计算力”等新技术催生出以网络直播、短视频为代表的全新业态。因此,数字技术将有助于实现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将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产品的需求。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数字社会建设是数字文明发展的支点,也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数字社会建设,聚焦改善民生,实现智慧便捷,将有助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此,要实现公共服务共享。对于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社会建设,如教育、医疗、养老等要加强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将有助于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提升公共服务品质。构筑数字化生活新场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手机等技术与设备的应用普及,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网络进入购物、订餐等各类消费场景,共享单车、智慧医疗等模式的快速发展,则让出行、就医等日常基本需求得到高效满足,极大地便利了百姓生活。推动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化方式创新治理模式,提升了城市和乡村的宜居度和运行效率,进而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因此,数字化将助力社会建设的智慧化、便捷化,为广大群众共享数字新生活提供便利。

  四、以数字化发展方式,支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数字经济作为驱动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形态,从生产、生活、生态等多个维度影响着社会发展趋势。数字经济的发展契合了中国现代化的生态文明理念,搭载数字技术利器,能提升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能力、促进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以及引导居民形成绿色智慧生活方式,进而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格局。

  提升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能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的数字技术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同时,也正在成为生态环境监管和污染防治不可或缺的手段。生态环境治理凭借数字技术,日益走向精细化、数据化、智能化。生态治理的关键性技术突破,拓展了污染防治方式,革新了环境治理模式。譬如,利用物联网架起“天罗地网”以监管环境、借助大数据精准识别污染源以及助力气候保护行动。因此,生态环保部门发挥数字化技术在生态治理中“最强大脑”作用,将使环境监测和污染防治更加具象。

  促进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数字经济的加快发展,在变革生产的同时,也带来了显著的节能降耗与绿色发展成果。一方面,互联网等技术的融合渗透,大幅缓解了供应链上下各环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大幅度削减没有创造价值的中间流通环节,使供应商与最终用户距离更近,起到了资源节约、提质增效与节能降耗的作用。另一方面,经由新的数字技术改造提升的精准控制技术、资源配置技术等,大幅度提升了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发展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因此,广泛应用数字技术,促进了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增强了数字经济的环境效应。

  引导居民绿色智慧生活方式。互联网、智能终端等的高度普及,让网络购物、共享出行等新模式市场渗透水平快速提升,催生了大量关心生态环境、对绿色产品具有现实购买意愿和购买力的消费者。换言之,从市场经济调控的方面来说,供给侧的智慧绿色化可有效引导居民消费端主动绿色智慧化。因此,围绕居民衣食住行用社会场景的低碳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推动居民更加积极主动地选择绿色智慧的生活方式,聚沙成塔的效应也将为“碳中和”甚至“零碳”未来填筑坚实的力量。

  五、以数字经济互利共赢,助力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始于西方,但是西方现代化是以殖民扩张和对外侵略方式实现的,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突破了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弊端,坚定走和平发展之路、合作共赢之路。在中国现代化发展新征程上,数字经济本身的互联互通性、开放性,通过以构建数字合作格局、筑牢数据安全保障以及构建各方联动的生态创新系统,能实现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互利共赢,进而为世界现代化建设提供新模式、新方案,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数字合作格局。全球数字经济在迅猛发展中,展现出愈发鲜明的开放性特点,各国数字经济联系也更加紧密,甚至达到“同呼吸,共命运”的程度。同时,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同,数字经济发展更重视“圈合作”思维,既强调“引进来”,也重视“走出去”。因此,合作已成为数字时代的内在要求。推动务实的数字合作也是实现各方互利共赢的重要途径。数字经济依托数字技术和数字基础设施,进一步升级了全球分工体系,扩大了社会分工范围,降低了交易成本,打造了国际竞争新优势。因此,加快贸易数字化发展、推动“数字丝绸之路”深入发展、积极构建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形成数字合作格局和展现数字合作新作为,有助于推动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消除数字壁垒,填平数字鸿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筑牢数据安全屏障。数字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资产和资源。因此,在推动数字经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和开展双边数字经济治理合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国家数据安全和数字主权等问题,以提高安全保障。强化双多边数据隐私保护,使监管部门能够根据行业类别、数据类型、数据规模和主要用途等,合理确定数据敏感程度、划分数据安全级别并予以相应保护。同时,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方面的基础制定和标准规范,建立包容审慎监管机制,着力消除阻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中的壁垒,以形成和完善全球范围内数字经济监管和治理体系,实现数字经济发展中的互利共赢。

  推动数字治理合作。数字信息产业具有渗透性、外溢性、互补性特点及较高的技术提升和广泛的应用潜能,具有较大的纵向和横向外部性,能渗透到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各环节,通过构建无缝隙、动态化的双多边协同管理机制和工作平台,做到对普遍性或突发性问题迅速反应、及时处理。综合运用法律、技术、市场手段,建立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构建完善数字经济开源平台体系,加强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布局,构建全业式数字生态系统;建立高效的协同治理机制,有助于提升全球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共同构建网络命运共同体,“促进互联互通,交流互鉴,共同繁荣,有序发展,公平正义”的美好蓝图。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22FKSA005)、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21FZXB058)、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3CKS051)阶段性成果】

  (单俊宇,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单连春,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