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城市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人民城市”“城市外交”等重要理念,科学回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明了人民城市国际交往和提升“国际范”水平的根本依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对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时强调,“更好推进民间外交、城市外交、公共外交”,“要大力开展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工作,促进中外地方政府交流,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2024年4月召开的全国地方外事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统筹协调,发挥地方优势,积极主动作为,严守纪律规矩,以高质量发展开创地方外事工作新局面,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贡献”,并对城市外交实践中的统筹方向做出了明确定位。近年来,在各级市委、市政府和各有关层面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城市外交工作成效明显。在我国总体外交实践中,点亮城市元素、发出城市声音正在长效发挥作用。这种在统筹外交外事资源方面的持续发力,给城市工作带来了很多积极影响,值得总结其中的宝贵经验。作为必须有全局观、高定位和统筹力的外交外事工作,城市外交实践中的统筹工作也是历久弥新的理论议题。本文结合城市外交工作实践,试做如下分析:
城市外交实践中的内部资源协调统筹力
做好城市外交实践,内部资源协调的统筹是其基本能力。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是各级城市对外工作的领导机构,负责城市外事领域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一般而言,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外办,并建立有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市委外办外事工作联络员会议等机制,能够通过相应机制对具体的外事工作进行共同推进。
参照有关文件和城市外交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国内主要城市近年来在构建内部资源协调统筹力方面展现出以下主要着力点:第一,加强党对外事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着力构建“大协同”工作格局;第二,精心谋划筹办重大涉外活动,积极承接和创办国际赛会、展会,着力打造“外事+”品牌形象,“办好一个会,搞活一座城”;第三,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着力推进国际友好交往;第四,持续实施归口管理,着力提高外事管理水平;第五,切实践行“外事为民”理念,着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第六,大力夯实安全基础,着力筑牢涉外安全防线。在抓涉外内部资源协调统筹力方面,各主要城市在工作层面特别强调“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外事委的坚强领导下,各单位要以‘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的思想,稳步共同推进全市外事工作提质增效,为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积极贡献,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新实践中实干争先”。
城市外交实践中的积极向上管理统筹力
在城市外交实践中,必须做好“向上管理”。“向上管理”是著名管理学家杰克·韦尔奇的助手罗塞娜·博得斯基提出的管理学概念。众所周知,实施有效管理需要获取足够的资源,而资源的分配权力经常掌握在上级手中。因此,当职场人士需要获得开展工作的相关资源时,需要对上级进行某种程度的“管理”,实际上是与上级进行有效的“沟通”。向上管理也有其“二八法则”:20%的向上管理,决定了80%的工作;20%的事情,决定了下属向上管理80%的效果。这20%的事情,就是通过汇报工作争取资源,并使上级的既定工作有成效、能落实。
积极的向上管理不仅存在于企业,也存在于城市外交实践的情况中。城市外交须符合外交的一般规律,即外交是主权级行为体的对外交往活动,城市作为不具备主权地位的国际关系有限行为体,其城市外交活动的授权、资源和许可必须来自上级,来自各种形态的中央授权。因此,在城市外交实践中,这种向上争取资源落地的“积极向上管理统筹力”普遍存在。当然,中央层面本身也会考量各级各类城市的国际交往活动承载能力,并对国际资源的布局和倾斜进行统筹。但是,在城市外交层面,上级掌握的资源落地某一特定城市,也须这座城市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管理统筹力。主动承担高能级国际性活动,通过主场外交使国际资源为己所用,积极发挥主场作用,策划精心、准备得当,一些重大的外交外事活动会对举办城市起到“四两拨千斤”效果。以笔者家乡——普通地级市江苏盐城为例,盐城能够充分发挥其对韩、对日交往基础的优势,并具备一定水平的积极向上管理统筹力,才最终使得2025年第26届中日韩友城交流大会“花落盐城”。
城市外交实践中的整合国际资源统筹力
资源整合是指组织“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识别与选择、汲取与配置、激活和有机融合,使其具有较强的柔性、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并创造出新的资源的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国际资源的最大特征就是“对外整合”,相对于“内部协调”和“向上管理”,这些国际资源掌握在不同主权国家、跨国公司和特殊国际公众手中。在城市外交实践中,要整合这些国际资源为我所用,从而创造出适合本地发展的新机遇。
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则是中国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城市外交实践中,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一要义。在国际范围内同级别城市的横向比较中,中国城市在市政组织架构上更为完备、社会形态发育成熟、交通与通讯网络便捷、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意义,且在特定国际合作领域(如某特定产业合作)形成超越所在城市群范围的经济辐射能力和资源集聚效应。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国际资源整合能力,分别体现在城市对国际资源的争取能力、转化能力与域内分配能力上,并分别对应城市国际化发展顶层设计、落地平台匹配和城市内部协调“落地”三个问题,这也是决定城市外交实践整合国际资源统筹力的三个要素。
未来,中国城市外交的发展方向应从注重“获得”向积极“给予”且互助共赢转型。在发展迅速的现代化城市中,为更好地融入世界分工,分享经济全球化的果实,城市需要尽可能扩大各层次的“朋友圈”。对于中国的城市外交实践而言,强化城市在内部资源协调、积极向上管理和整合国际资源的三种统筹力,积极抢抓政策机遇,用好用足政策红利,充分发挥叠加优势,全链条强化国际化项目招引,加强精准对接助力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发挥优势把高端资源“请进来”,将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城市外交工作的主线。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上海市城市经济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