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在中国和欧盟建交50周年的重要节点,双方围绕气候变化议题达成重要共识,联合发布《中欧领导人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中欧双方一致同意在能源转型、气候适应、甲烷排放控制、碳市场建设、绿色低碳技术等重点领域深化协作,展现出推动全球绿色转型的共同意志与务实举措。
在此背景下,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时指出,中欧都是国际社会中的“大个子”,我们要牢牢把握中欧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一道努力开辟中欧关系更加光明的下一个50年。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论述,不仅贯通历史与现实,也为双方在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持续深化合作提供了方向引领与战略支撑。绿色合作不仅成为中欧关系中的亮点,也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信心与动力。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过发言人表示,欢迎中欧加强气候合作的承诺,认为这为即将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提供关键支撑。当前,绿色合作已成为中欧关系中共识高度聚焦、机制长期稳定、基础持续夯实的核心板块,充分彰显双方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的责任共识与战略协同。
共识引领:夯实绿色合作根基
在当前全球治理格局深刻调整、中欧关系面临多重挑战的背景下,绿色议题日益成为双方仍保持高频沟通与稳定合作的重要领域,也逐步转化为中欧关系中最具活力和确定性的合作底色。
近年来,中欧在绿色发展战略上的对接水平持续提升。自2020年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五年间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形成覆盖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欧盟则于2019年启动《欧洲绿色协议》,明确提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并相继推出“55%减排方案”“碳边境调节机制”等系统性计划,着力通过制度重构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尽管双方在发展阶段和制度架构上存在差异,但在减排目标和产业升级路径等关键领域,已形成较高水平的政策共识。在共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绿色合作日益嵌入中欧高层对话体系,逐步形成稳定性较强、层级较高的战略沟通机制。自2020年设立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机制以来,双方已成功举行六轮对话,围绕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双边政策对接与多边议题协调等重点方向,持续深化互信、强化协作。
近年来,中欧双方在绿色议题相关机制方面仍保持年度定期运行。中欧在各自战略文件中均将绿色转型定位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之举,也视其为推动经济复苏、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机遇。《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欧盟则在《欧洲绿色协议》中将绿色转型设定为“推动欧洲经济复苏的新引擎”,并陆续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推动能源、交通、建筑、金融等关键领域的系统性绿色转型。双方均强调以立法与标准为抓手,强化绿色政策的执行力与延续性。
除此之外,中欧高度重视在绿色议题中的国际协同,致力于在多边机制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共同引导全球绿色转型。中国多次表示,愿同欧方一道,共同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气候治理体系。欧盟在有关文件中指出,应通过加强对外合作,加快绿色标准和规则在全球范围内的对接与推广,推动建立更加协调有序的绿色治理体系。
在当前中欧互动多层面承压的情况下,绿色议题仍保持连续对话和务实协调,展现出罕见的合作韧性。尽管双方在发展阶段和利益侧重点上存在差异,但对低碳转型的价值与路径认识高度一致,使绿色合作成为中欧关系中最具稳定性与发展潜力的纽带。持续深化绿色对话与政策对接,将为双边关系提供持久的信任基础和合作动力。
产业驱动:落实绿色协同发展
近年来,中欧绿色合作不断向纵深推进,从政策倡议逐步延伸至产业、项目和机制层面的具体落实。随着中国绿色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欧盟绿色转型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双方在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投资、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形成了多个实质性对接点,为合作注入了更强的可操作性和稳定性。
在新能源汽车及产业链合作方面,中欧协作已实现从整车出口向本地化生产、技术联合开发的转变。2023年,比亚迪宣布在匈牙利塞格德建设其在欧洲的首个乘用车生产基地,项目覆盖整车装配、电池及动力系统制造,预计将带动数千个本地就业岗位。同年,比亚迪还宣布将在匈牙利科马罗姆投资约320亿福林,新建一座电动公交车工厂,规划年产能达1250辆,进一步扩大其在欧洲绿色交通领域的生产能力与市场覆盖率。2025年5月,比亚迪宣布在布达佩斯设立其欧洲总部和新的欧洲研发中心。这一系列规划建设不仅推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欧洲市场的深度嵌入,也成为中欧围绕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协同合作的重要体现。
在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领域,中欧合作持续深化,已在光伏、风电、储能等关键环节构建起较为稳固的产业协同格局。光伏方面,2024年欧洲从中国进口的光伏组件总量约为94.4吉瓦,荷兰、西班牙等国家为主要接收市场。储能方面,宁德时代在德国图林根建成年产14吉瓦时电池工厂,为宝马、奔驰等整车企业配套;在匈牙利德布勒森投资超过73亿欧元建设产能100吉瓦时的大型工厂,建成后将成为欧洲最大单体电池项目。天合光能在立陶宛中标180兆瓦时储能订单,持续强化技术竞争力。2025年以来,阳光电源、华为、远景等多家中资企业在欧洲签订储能订单总量超过27吉瓦时,展现出中国绿色企业在欧洲市场的深度参与和强劲发展势头。与此同时,欧洲企业也积极参与对华合作。2025年7月,电气风电与西门子歌美飒在德国签署合作备忘录,围绕海上风电运维、备件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展开深度协作,助力中国海上风电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总体来看,中欧清洁能源合作正由产品出口延伸至本地化生产与综合服务,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双边经贸合作的重要支点和增长引擎。
在绿色金融领域,中欧均较早启动政策布局并形成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中国将绿色金融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已建立涵盖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环境信息披露、激励约束机制、产品与市场体系及国际合作的五大支柱。欧盟则将可持续金融纳入《欧洲绿色协议》核心议程,构建起以分类标准、信息披露和投融资工具为基础的政策框架,并规划到2030年动员1万亿欧元绿色投资。近年来,双方在绿色债券、碳金融、跨境投融资等领域合作稳步推进。2022年,中资金融机构境外发行绿色债券138亿美元,其中逾四分之一在欧洲市场完成交易。匈牙利政府、欧洲车企等也在中国发行绿色熊猫债,反映出双向资本流动趋势。此外,双方还在二十国集团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等多边机制下开展标准协调与政策对接,为绿色金融全球治理贡献中欧力量。
绿色产业领域的深度融合,正在成为推动中欧务实合作从理念走向实践、从制度走向落地的重要动力。大量绿色产业项目在欧洲本土建成投产,推动中资企业深度参与当地绿色转型进程,也体现出中欧合作日益增强的可操作性与持续性。随着绿色成为中欧合作的鲜明底色,绿色产业正逐步成为双边关系中最具确定性、最富增长潜力的合作支点,为构建稳定、互利、可持续的中欧经贸关系提供了坚实产业基础。
融合拓展:开辟绿色发展新局
在绿色共识不断巩固、产业协同持续推进的基础上,中欧正迎来绿色合作向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拓展的关键窗口期。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性挑战,以及绿色转型进程中日益突出的资源协调、标准对接与产业链韧性等问题,双方有必要在既有合作框架上进一步升级机制、拓展领域,为中欧关系注入更为持久的发展动能。
首先,绿色合作的外溢效应有望带动更多新兴领域的产业对接。在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合作基础逐步夯实的背景下,碳捕集、利用与储存(CCUS),氢能,生物能源,智能电网等新兴绿色技术日益成为推动绿色转型的新重点。中欧在这些方向均具备一定的技术积累和政策基础,具备开展协同研发的良好条件。例如,碳捕集、利用与储存技术已被广泛视为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在欧盟《欧洲绿色协议》框架中被纳入核心发展战略,未来合作潜力广阔。面向未来,双方可依托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联盟等平台,在关键技术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和场景化测试,推动前沿技术加快从示范走向应用,为中欧绿色合作拓展新空间、注入新动能。
其次,应持续增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韧性。近年来,绿色产业链呈现高度全球化特征,任何关键环节的波动都可能对整体运行效率造成影响。中欧可在现有合作基础上,探索共建绿色产业链协同平台,强化在关键原材料、核心设备、标准规则及数据应用等方面的协同对接与互认机制,提升跨境绿色产能合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双方还可共同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空间,鼓励企业联动开展绿色基础设施和清洁能源等项目建设,推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绿色产能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布局与多方共赢。
此外,在绿色制度衔接方面,中欧具备条件,也亟须推动标准兼容与规则协调。随着合作深入,绿色分类目录、碳信息披露、环境认证等议题持续成为双方焦点。尽管中欧在标准体系上存在差异,但已通过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等机制初步建立起对接基础。下一步,双方可聚焦绿色产品认证、项目评估、碳足迹核算等关键领域,深化规则层面的对话与合作试点,逐步扩大互认范围,为中资企业开拓欧洲市场、欧洲企业深耕中国市场营造更加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最后,中欧绿色合作有必要进一步向多边机制延展,增强双方在全球绿色治理中的制度塑造能力。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欧应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二十国集团峰会、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等多边场域加强协调联动,在规则制定、标准推广与能力建设等关键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推动构建更加公平、透明、包容的全球绿色治理体系。未来,双方还可围绕气候融资缺口弥合、发展中国家绿色转型支持等议题,探索建立联合倡议或合作机制,切实提升“中欧方案”在全球绿色合作中的感召力与影响力。
展望未来,绿色合作不仅将持续作为中欧经贸关系的关键支撑,也将在全球产业链重塑与规则体系演进中发挥日益重要的引领作用。把握绿色转型带来的合作机遇,推动合作机制提质升级、合作领域深度拓展,将有助于夯实中欧绿色伙伴关系基础,提升双方在全球绿色治理中的战略协同水平。中欧携手推进绿色发展,不仅符合各自转型需要,更将在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中贡献更大合力。
【本文系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中东欧区域与国别研究创新团队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