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写小说”——新京派作家常小琥谈其代表作《收山》

2024-04-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4月25日,新京派作家常小琥携其小说力作《收山》亮相朝阳书市,与读者近距离分享他的写作历程,并谈写作与文学及生活的意义。出版方代表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执行董事、总经理陈涛,副总编辑陈丽杰出席本次活动。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南城人,老宣武区白纸坊一带是常小琥儿时的成长之地,所以他的小说中的人物无论是琴师艺人、百年老号传人,还是返城后无枝可栖的知识青年,一些带有时代印记和北京地域特色的个体经验被他借用到小说的文本当中。这是他对那些时代中的普通人物,以及时代变迁的存证之法。《收山》的主人公原型人物也是厨行里一位开宗立派之真传的老先生。

  作者常小琥以“我为什么写小说”为主题与《收山》的策划编辑胡家畅聊写作之路。

  有人说:南有《繁花》,北有《收山》。谈及金宇澄侬言侬语的《繁花》大受欢迎时,胡家问常小琥作为北京作家会不会把“京味”作为文本的重心?常小琥回答:“地方文化特色不是一个作品唯一的核心,核心还是应该在小说本身的内容。”而比起虚构的写法,常小琥则是一直尝试在记录真实的生活,他会深入到小说设定的行业里做一个观察者。正如他所说,持续深入的了解才能做到最大的共情。做一个生活的关注者,也能治愈自己的内心。

  常小琥分享了《收山》的创作经历,以及这十年来更多的写作与生活感悟,谈到我们这个时代的小说家如何自我证明,他说这是回归到现实的问题——是写作与养家糊口的冲突,但写作的意义对他而言仍是自我成长中未完成的使命,持续写,持续得到成长,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收山,指的是师父的收山隐退,也是一个时代和时代中传统手艺的隐退。

  但在这种传统手艺的传承与发扬中,我们不仅见证了技艺的精妙与匠心的独运,更感受到了一种坚韧不拔、精益求精的精神从老一辈身上传递过来。《收山》传达出的意蕴便是如此。这种精神,经历岁月的沉淀和淘洗,历久弥新也跨越时空。

  据悉,《收山》不仅获得了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的资助,而且被改编成舞台剧,未来将在北京人艺剧院上演。

作 者:常小琥 著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日期:20222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