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研究领域,认知诗学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正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刘正光教授的《认知诗学十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5年6月版)作为国内首部将认知语言学基本原理与文学阅读过程研究有机融合的著作,为该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本书与国际认知诗学研究领域领军人物彼得・斯托克维尔(Peter Stockwell)的相关著作相比,有着独特的价值。
“诗学”和“认知诗学”是两个相关但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传统文学研究范畴,后者是结合认知科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诗学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主要探讨悲剧的构成要素(如情节、人物、场景等),后来逐渐扩展到对各类文学文本的形式、技巧、意义生成等方面的研究。认知诗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跨学科领域,结合认知科学(如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心智哲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如何感知、理解和体验文学文本。其研究视角不再仅关注文本本身,而是聚焦读者的“认知过程”——比如读者如何通过记忆、联想、情感投射构建文本意义,隐喻如何激活大脑的概念网络,叙事如何模拟人类的经验世界等。认知诗学研究的关键问题是文学体验的神经机制、读者的心理表征如何形成、文学形式(如节奏、视角)如何影响认知加工等,是认知科学与文学研究的交叉产物。
斯托克维尔于2002年出版的《认知诗学导论》,采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将认知诗学的研究范围从诗歌拓展到小说和戏剧等多种体裁,这一突破成为奠定认知诗学学科地位的重要标志。2020年他又推出该书第二版,吸纳了很多认知文学研究的内容。斯托克维尔的著作在认知诗学的发展历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为该领域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与之相比,《认知诗学十讲》有着自身独特的贡献。斯托克维尔的研究多基于西方文学作品,其理论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化和语言背景的限制。而刘正光教授的这本书立足国内,充分考虑到中国读者的需求和文化背景,在基于认知语言学原理研究英语语言现象时,大量融入中国文学作品作为例子,为国内学者和学生提供了更贴合实际的跨文化比较研究视角和方法。例如,在分析图形·背景与意象化效应等认知概念时,书中大量引用了中国古典诗词和文学作品的例子,像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等词曲的解读,帮助读者理解认知诗学如何应用于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分析,这是斯托克维尔的著作所无法替代的。这种结合不仅有助于国内读者更好地理解认知诗学理论,也为中国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推动了认知诗学在国内的本土化发展。
《认知诗学十讲》在横跨英汉两种语言进行例证呈现的基础上,更深入地展开了语言对比研究与跨文化探索。通过对英汉文学作品的对比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的差异与共性。以书中对“布谷鸟”这一意象在中英文诗歌中形象差异的分析为例,中国文化中望帝的神话赋予布谷鸟思念与凄婉的基调,而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则把早春的布谷鸟歌声感悟为春天与快乐的信使。这种对比不仅让读者领略到不同文化对文学意象塑造的影响,也锻炼了读者从不同文化视角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英语专业和中文专业的学生而言,这种跨语言的学习素材有助于他们打破语言和文化的壁垒,提升综合素养,为未来从事跨文化的文学研究和交流打下坚实基础。
《认知诗学十讲》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很强的可读性。这本书的语言表述深入浅出,即使是没有深厚认知语言学基础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书中每讲围绕一个核心概念展开,先介绍相关理论知识,再结合具体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非常适合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对于英文系和中文系的研究生来说,它既是一本系统学习认知诗学理论的教材,也是进行文学研究的实用指南。通过阅读这本书,学生可以掌握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中,培养文本细读的能力,感受语言的张力和文学作品的魅力。而且,书中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也为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灵感和思路,帮助他们在学术道路上更好地探索认知诗学与文学研究的结合点。
《认知诗学十讲》的出版,是认知诗学理论在中国本土的落地和发展,为读者提供了跨语言研究的独特价值。无论是对于推动国内认知诗学的学术研究,还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研究能力,这本书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值得在相关领域深入研读。
(作者单位:新加坡国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