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社会科学》2024年第3期目录
关键词:目录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笔谈
编者按: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理论创新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为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本刊约请学术界专家撰文,形成本组笔谈。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新蕴涵与文明意义
作者冯鹏志,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北京100091)
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文化载体研究——“融通”与“结合”视角下的现代汉语问题
作者张伯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102488)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
作者汪信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武汉430072)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厚底蕴
作者李国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102488)
文明创新发展的中国表达
作者秦龙,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天津300387)
文化建设与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
作者夏春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102488)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标识性概念·
法益修复与功能违法论
摘要:法益修复在刑法体系上应如何定位?其背后隐含着难得的理论创生契机,即将法益修复置入违法评价之中,由此推动违法论的功能化转向。在功能违法论的构造中,违法性由应罚的违法性与需罚的违法性两个层面组成。前者立足于违法宣告的正当性,后者则着眼于违法宣告的现实必要性。两者在审查内容、检验顺序、评价方向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存在着一种既相互补充亦相互限制的协动关系。功能违法论的提出,不但使功能化思考得以体系性贯穿,而且使不同维度的功能化评价得以清晰分离,并与犯罪论阶层妥当配合。
关键词:法益修复 功能违法论 功能责任论 应罚的违法性 需罚的违法性
作者杜宇,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上海200438)。
·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
状态跃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复杂动力学分析
摘要:在状态跃迁视域下,建立经济增长非均衡分析框架,研究经济在不同增长路径跳跃的复杂动力学特征以及政府的影响,可以发现:在满足初始成本和动态成本的条件下,政府推动可实现状态跃迁,而且存在政府与市场的动态协同机制;潜在均衡的吸引作用来自市场机制,而潜在均衡动态变动的吸引作用来自政府。政府与市场的动态协同机制可实现状态跃迁,而且在整个状态跃迁过程中,人均经济增长率持续高增长,使得政府的短期行为与长期目标兼容,实现增长速度与发展质量相统一。当前以长期发展政策破解短期问题,可能使经济企稳后迅速转入增长路径跃迁,这对于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政府推动 状态跃迁 复杂动力学 协同机制
作者方毅,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高丽媛,吉林大学数学学院讲师;张屹山,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长春130012)
·人工智能与哲学社会科学·
人工智能通用化及其实现途径
摘要:以ChatGPT为标志,大型语言模型的发展更清晰地呈现出迄今人工智能发展的两个层次:人类知识层次人工智能和信息编码层次人工智能。作为信息编码层次人工智能,ChatGPT既意味着大数据纳入人类语境及机器学习数字化深耕的范式成功,也意味着自然语言机器理解的战略退避;人工智能的发展进入深及自然语言的人机大数据软融合阶段,其通用性与人工智能通用化的关系具有不可通约性。唯有在作为感受性关系的信息深处,才能看到人工智能的通用化进抵。在作为感受性关系的信息层次,从人类知识层次到信息编码层次,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三个层次赫然闪现:信息层次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发展的三个层次展开了一幅人机发展关系图景:人工智能的发展表现为生物智能进化的逆向过程;而二者构成双向循环则呈现出人工智能通用化的进抵机制。
关键词:人工智能 信息 信息编码 ChatGPT
作者王天恩,上海大学哲学系暨智能哲学与文化研究院教授(上海200444)。
·学术基本理论、基本问题、基本方法再反思·
创世者与反神话——重读《补天》
摘要:《补天》中的女娲既不是部落神,也不是民族崇拜的偶像,而是一位被“起源”神话所放逐的不完美的创世神和再造者。女娲的行动带出了一系列的开端:空间的开端、时间的开端、人的开端,以及作为人的行动的笑的开端、哭的开端,而以“占有”的开端为转折点,人的历史开启了妒恨、仇视、乞求、阴谋、诡计和战争的旅程,并产生了将这一混乱进程合法化的道德秩序。人不但创造自己的历史,还从自身的历史中“认识”创造了他们的神;将人类自身的“起源”命名为神,也就开启了自己的历史。补天故事不仅是创世故事,也是从“文明史”中拯救文明的故事——女娲在紊乱中重新建立的不是五德终始之新阶段,而是另一种无法覆盖在次第循环表象下的新世界。对女娲形象的重新诠释,回应了中西学术有关创世神话和世界秩序的多种论述。
关键词:《补天》 创世故事 反神话 文明史
作者汪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北京100084)。
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二元逻辑及其展开
摘要:生态环境法典作为生态文明演进中经国序民的良法重器,有实质与形式二元面向。一者,以国家生态文明战略为目标,服务国家生态文明战略;二者,阐明指引法律解释、发展法律规则、促进司法治理的可能路径,拘束恣意与无序,发挥体系化粘连功能。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可以借助实质逻辑主线与形式逻辑主线予以展开。通过借助节约优先、保护优先与自然恢复为主的实质逻辑主线,统筹资源管理与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融合自然资源与污染防治立法,实现既“避害”又“趋利”;借助权力—权利两者关系结构的形式逻辑主线,呈现事后救济、危险预防、风险预防与独立价值选择四类型规范。
关键词:生态环境法典编纂 二元逻辑 实质逻辑主线 形式逻辑主线
作者钭晓东,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杭州310008)。
所知与能知:人类知识的多重向度
摘要:当代西方主流知识论以“被辩护或证成的真信念”为知识的形态。与之相异,知识的真切意义表现为“有可靠根据的并引向真实存在(所知)的判断”。对知识的考察关乎知识的分类,但这种分类不宜引向知识的泛化。当知识以语言、逻辑的形式呈现,并以论证和辩护为维护与确认的方式时,其形态具有明晰的特点;当非语言的表达成为其主要形式、实际完成某事的行为能力成为知识确证的实质方式时,知识便以默会的形态呈现,知识的现实形态在于两者的关联与互动。从更广的角度看,知识的形成又与形而上的背景相联系。从“所知”的角度看,需要关注本然的存在与现实世界的区分;就“能知”而言,则应肯定主体的德性,后者构成了能知的本体论规定。“所知”与“能知”在广义的认识过程中相互关联,展示了知识与存在的交融。
关键词:知识 所知与能知 明晰之知与默会之知
作者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上海200241)。
再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鸦片战争的论述
摘要:在鸦片战争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始终站在中国人民和反侵略斗争一边,不但揭露了英国殖民主义者从事鸦片贸易活动和发动侵华战争的真实动机,对英军的侵略暴行进行了严厉谴责,而且对中国军民反侵略斗争的正义性和合理性作了申辩,并对鸦片战争的性质、结果和影响作了精辟阐述,充满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提出许多迄今仍具有指导性的观点和判断。对于鸦片战争的性质,西方殖民者一直进行粉饰、歪曲和美化,将鸦片战争看作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文明与野蛮、进步与落后的冲突,将战争责任归咎于中国的排外和闭关政策。为批驳这些严重歪曲事实的谬论,有必要回到经典,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鸦片战争的论述再作深入完整探析。
关键词:马克思 恩格斯 鸦片战争 殖民主义
作者崔志海,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天津30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