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特稿】“三阳开泰”与立春

——中国的天文历法与文化蕴涵

2023-02-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者按:中国古代天文学,滥觞自远古。《周易》经传中含有丰富的天文历法内容,易与历的交融,呈现出极具特色的建构形态,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思想,直至当代,仍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深刻的启发意义。从《史记·天官书》可以看出,冬至、立春这两个节气,具有天文历法的特别重要的意义。“冬至”可作为“二至”“二分”的代表,“立春”可作为“四立”的代表。在立春节气之际,中国社会科学网特推出专稿《“一阳来复”与冬至》和《“三阳开泰”与立春》探讨中华文化中的节气及其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思想,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黄黎星,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易学研究所教授,中国周易学会常务理事、国际易学联合会学术委员,“河洛文化与民族复兴”国际研究院学术委员。其易学研究,遵循“从源溯流”、“强干弱枝”、“贯通经传”、“象理兼融”、“博取择善”等研易原则,立足治经传统,精心研读古注,又注重融汇新知,创造发挥,研究领域涉及易学本体、易学史、易学与中国哲学、易学与文艺美学、易学与古代乐律学及古代天文历数学等,对易学与数术文化也独具慧眼。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先秦易筮研究》《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等著作多部。

 

  中国古代天文学,滥觞自远古。古代先贤仰观浩瀚苍穹,俯察方位分野,记录天象变化,确定星宿排列,测算日躔月离,创制演进,从观象授时到制定历法,“敬授民时”“以前民用”,发展出包罗众多形态、记录丰富数据、具有精妙特色的以历法制定为核心的天文学,是中华文明的的重要载体和章彩显现。冠居于群经之首的《周易》,在儒家经典中具有特殊的尊崇的地位;作为经学中的一个分支,易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不断地融汇入历代学者的丰富多彩的思想智慧,从而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易学与天文历法也曾产生了紧密的交融关联,首先是《周易》经传中本就含有天文历法的相关内容,其次是古代天文历法曾以易学作为经典依傍,再者是易学的发展、易学体系的建构,也曾援引天文历法的内容,因此,易与历的交融,呈现出极具特色的建构形态,又含藏着丰富的思想意蕴,直至当代,仍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深刻的启发意义。

  《“一阳来复”与冬至》专论《复》卦与冬至,本文则对《周易》《泰》卦与立春节气的关联交融进行论析。

(《周易》第十一卦《泰》卦)

  立春,居传统历法的二十四节之首。在“观象授时”时代,古人以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为立春;在历法已经能够精确依据天文轨迹确定的时代,则以太阳到达黄经315°时刻为立春。立者,始建也。立春的到来,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开始。按照传统的七十二候之说,立春三候为:“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新一轮的生命周期又开始了。

  立春节气,在天文历法上也具有标志性意义,立春日是四种“岁首”之一。司马迁《史记·天官书》说:“凡候岁美恶,谨候岁始。岁始或冬至日,产气始萌;腊明日,人众卒岁,一会饮食,发阳气,故曰初岁;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日,四时之卒始也。”这是指出“岁始”有四种含义:第一,冬至是最早被测定的时间节点之一,具有重要的天文历法标志性意义,“产气始萌”,指阳气(白昼)逐渐回复(增多),以冬至时刻为年的起点,便于计算一个历法年的长度。《史记·历书》就是以它为起点的。所以冬至日是历算上的岁始。第二,腊明日,就是腊八的次日,这是一个祭祀周期的开始,这一天“人众卒岁,一会饮食”,这是新的祭祀年的初。第三,正月旦,指的是由“王者”制定颁行的历法的正月初一,称为“岁首”。在中国古代,“定正朔”本就是王权的体现,西周以来就有天子“告朔”的制度。从所谓“古六历”,到西汉时期的《太初历》,到清代的《时宪历》,中国古代曾制历法达104种(据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绝大部分都是由中央王朝主持修订和颁布施行的。第四,立春日,是“四时”的终始点,司马贞《索隐》说:“谓立春日是去年四时之终卒,今年之始也。”简明扼要地说,不同的岁首有四种:一曰回归年,以冬至日为岁首;二曰祭祀年,以腊明为岁首;三曰历法年,以正月一日为岁首;四曰节气年,以立春为岁首。

  从《史记·天官书》可以看出,冬至、立春这两个节气,具有天文历法的特别重要的意义。我认为,“冬至”可作为“二至”“二分”的代表,“立春”则可作为“四立”的代表。

  用圭表测影,用“表”上的中间刻度,当然也容易测定“春分”“秋分”的节点。所以,“二至”“二分”是最早被测定的节气。这就是《后汉书·律历志》所说的:“是故日行北陆谓之冬,西陆谓之春,南陆谓之夏,东陆谓之秋。日道发南,去极弥远,其景弥长,远长乃极,冬乃至焉。日道敛北,去极弥近,其景弥短,近短乃极,夏乃至焉。二至之中,道齐景正,春秋分焉。”

  根据古籍记载,在“二至”(冬至和夏至)“二分”(春分和秋分)的节气点确立后,随之被测算和安排的节气是“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中有十二月《纪》,在孟春、仲春、孟夏、仲夏、孟秋、仲秋、孟冬、仲冬这八个月,分别安插了八节,分别是:立春、日夜分(即春分)、立夏、日长至(即夏至)、立秋、日夜分(秋分)、立冬、日短至(即冬至)。“四立”分别标志着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其节气点继“二至”“二分”之后,首先受到重视,也是顺理成章的。

  合乎逻辑的推论是,“二至”“二分”与“四立”这“八节”确定之后,才逐渐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我们今天仍然沿用的二十四节气,在现存古籍中最早完整记载的,是《淮南子·天文训》,其全部名称和顺序全部相同。(《汉书·律历志》所记载的则略有不同。)以平气法测算,二十四节气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气为一时(一时,即现在说的一个季节),四时为一岁,所以一岁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立春节气,作为“四立”的代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周易》这部经典中,《泰》卦与立春节气也形成关联,同样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

  《淮南子·天文训》说:“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音比应钟。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音比无射。加十五日指报德之维,则越阴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阳气冻解,音比南吕。”(这是用平气法计算的节气,沿用至清代。清初《时宪历》开始使用定气法,沿用至今。)从“十二辟卦”图来看,《复》卦“一阳来复”之后,经过《临》卦,就进入《泰》卦了。《泰》卦值配寅月,与“斗指寅,为立春”的说法相合。

(十二辟卦)

  《泰》卦当值寅月,寅月是传统历法的正月(从夏历开始就使用,中间商历、周历、秦历岁首不同。西汉时的《太初历》,正式确定冬至所在月之后的第二个月,即寅月,作为岁首月,沿用至今。),所以,每到正月(寅月),我们时时、处处可以听到、看到“三阳开泰”这句话,这正因为《泰》卦六爻,下三爻为阳爻(乾卦)。我们看到,画家也常常取此题材,画三只羊,寓意“三阳开泰”,是以“羊”谐音“阳”。

(《三羊(阳)开泰》)

  《复》卦是《周易》第十一卦,是六十四卦中寓意吉祥美好的一卦。《序卦传》说:“履者礼也。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卦义主旨就是通泰。《泰》卦辞说:“小往大来,吉,亨。”柔小者往外,刚大者来内,相互交通,因而吉祥,亨通。《彖传》解说卦义:“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是说:《泰》卦正值通泰的时节,柔小者往外,刚大者来内,吉祥亨通,表明天地阴阳相交合,万物生养之道畅通,上下人心交合,志向相同。阳者居内,阴者居外;刚健者居内,柔顺者居外;君子居内,小人居外:呈现出君子之道盛昌,小人之道消亡的情势。《泰》卦的卦形卦象,是下乾上坤,我们知道,乾为天,坤为地,《泰》卦直观的形态是“天在下,地在上”,看似违背常理常态,然而,这正是《泰》卦象征寓意的奥妙所在。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何妥曰:“此明天道泰也。夫泰之为道,本以‘通’生万物。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各自闭塞,不能相交,则万物无由得生。明万物生由天地交也。”也就是说,乾下坤上的卦形卦象,正是阴(地)阳(天)之气相交互通的象征,如果再加形象化的阐释,那就是:地气上升而为云,天降甘霖而为雨,正如春天到来时,春风化雨,滋润大地,呈现出“云行雨施”“品物咸亨”的勃勃生机。黄寿祺、张善文所撰《周易译注》说:“自然现象中,如地气受热上升为云,云气冷却下降为雨,在古人心目中正属天地交之理。”李鼎祚《周易集解》又引何妥曰:“上之与下,犹君之与臣,君臣相交感,乃可以济养万民也。”“天地交而万物通”是说天地自然,“上下交而其志同”是说社会人事,这两句,共同解释卦名“泰”的含义。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说:“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日:‘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毋有不当。乃命大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毋失经纪,以初为常。”由此联想,《月令》所记载,立春时节,这种“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以及“守典奉法”“毋失经纪”,正是遵从了“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的《泰》卦义理。通泰之时,君子之风弥漫,小人之气消亡,寄寓了对政通人和、风清气正的美好社会形态的祈盼、赞美。

  《泰》卦《大象传》说:“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这是君子观象而发感触联想。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荀爽曰:“坤气上升,以成天道;乾气下降,以成地道。天地二气若时不交,则为闭塞;今既相交,乃通泰。”王弼《周易注》解释说:“泰者,物大通之时也。上下大通,则物失其节,故‘财成’而‘辅相’,以左右民也。”综合而言,《大象传》是说:天地交合,象征通泰;君主因此裁节促成天地交通之道,辅助赞勉天地化生之宜,以此护佑天下百姓。黄寿祺、张善文所撰《周易译注》曾说明其中的理蕴,说:此谓“通泰”之时,必须多加扶持,不断赞勉促进天地化生之宜。

  《泰》卦六爻,初九爻辞说:“拔茅茹,以其汇。征吉。”意思是:拔起茅草连类而出,相连并进,征发前行可获吉祥。九二爻辞说:“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意思是:有纳百川的胸怀,可以越大河,远的贤者不遗弃。不结党营私,能佑助持中而行的君主。九三爻辞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意思是:没有平坦不变崎岖,没有一去不再回头。艰难中守持正固便无咎害。不担心自己的诚信,饮食俸禄自有福庆。因九三处内卦之终,为上下卦转折点,所以要防止“通泰”转为“否闭”,如朱熹《周易本义》所说:“将过于中,泰将极而否欲来之时也。”六四爻说:“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意思是:翩翩而降,不富实,与近邻无相互告诫,心存诚信。六五爻说:“帝乙归妹,以祉元吉。”以帝乙嫁出少女为比喻,说明居尊位,犹如“帝乙”下嫁贵女以配贤者,上下交通之理,以此获得福泽,至为吉祥。上六爻说:“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这里以城墙倾倒在城沟为比喻,说明到《泰》卦终了阶段,“泰”道转坏之时,居位尊高,不可兴师妄动,而应该自我精简繁文,改革弊政,以求渡过危难时期。

  马振彪先生在《周易学说》中说:“天地至诚,为化育之功用,只阴阳二气而已。二气通则为泰,泰者通也。”他分析六爻的含义说:“初主进贤,为致泰之基,茅茹汇拔,从民望也。”“二主大同,为合泰之符,允执厥中,遐迩一体,合民群也。”“三处天人相交之际,持盈保泰,艰以图之,贞以守之,此自可以福天下,虽一身劳瘁,亦所弗恤。”“四处健顺之间,内定民志,外顺民情,而与初相应。”“五应乎二,各得天地之中而行,致中和则天地位,万物育。”“至于上六居泰之终,治极将乱,潜伏其机。”又说:“《泰》全彖皆左右吾民之道,与天地相通,斯与天地并矣。”

  因此可见,在“三阳开泰”之时,通泰景象已然呈现,美好前景渐次展开,天时地利人和皆备,自当踔厉奋发,积极进取。但是,即便寓意美好吉祥的《泰》卦,也在卦爻辞、《彖》《象》传中提醒我们:安而不忘危,君子应该泰而不骄,处泰虑否,才能保泰戒盈,行稳致远。

《三羊(阳)开泰》

【“立春”特稿】  “三阳开泰”与立春   

【“立春”特稿】  “一阳来复”与冬至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李秀伟)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