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10】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10】赵猛:坚持文明互鉴,推进我国西方哲学研究

2023-03-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阐释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中国社会科学网联合开设【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栏目,邀请青年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理论和学术优势,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聚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系统化、学理化阐释。

 

 

 

  赵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现象学、心灵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现已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哲学研究》《世界哲学》《哲学动态》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文明互鉴,对于推进我国高水平的西方哲学研究,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哲学研究的典范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理论和实践的结晶,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经历了鲜明的中国化进程。在今天的学术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有原创性的标识性的哲学概念,许多优秀学者研究产出了一批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高质量科研成果,推进了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的创新。

  同样,在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的研究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一项核心任务,就是要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而我们的西方哲学研究要立足中国,“以我为主”,通过批判吸收、自主创新,在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前沿研究上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哲学研究的典范,也是我国传统哲学研究和西方哲学研究的榜样。

以文明互鉴为原则研究西方哲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三方面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我们必须以负责任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继续学习、研究和吸收西方哲学的优秀成果。

  对于要研究的西方哲学重要理论,我们并不一定要去真信,但是一定要真懂。首先,西方哲学的成果直接呈现在文本上,我们要在经典文本的研究上下功夫,做足功课;其次,西方哲学发展出高度专业化的提问、质疑、分析与论证的方法,我们必须重视哲学的专业性的技术训练;再次,学术交流是哲学研究的一个源头活水,通过国际交流,我们才能相互学习,增进理解,所以,西方哲学的研究要继续推进广泛而深入的国际学术交流。

  对于所进行的西方哲学研究,我们不要简单地“涂抹上”中国特色,不能像拿着西方的语言解释中国现象那样,动辄要做所谓的“中国特色的西方哲学”。我们要构建的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而中国高水平的西方哲学研究是这个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哲学的研究与交流中,中国哲学界做出世界一流的普遍的哲学理论创新,提炼和论证标识性的一般哲学的概念,就是最为鲜明的中国特色。

  对于西方哲学研究的着眼点,我们要重点把握它所蕴含的哲学发展的一般规律、重要哲学理论的精华、哲学创新的突破点,以及哲学发展的方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研究西方哲学的旨归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理论结晶。西方哲学研究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要思考和回答时代最前沿的问题。

  西方哲学有一个经典的问题:“人是什么?”不可否认,传统西方哲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既具有哲学的一般性,也带有西方文化的色彩。而在当今的世界,中国学者超越文明隔阂与文明冲突研究西方哲学,要回答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人类要去向哪里?”所以,我们学习和研究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放眼世界,洞察人类,回应所有人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携手,才能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紧密相关。

  推进我国高水平的西方哲学研究要站在全人类文明的高度,继续关注、吸收西方哲学界的研究成果,同时要自主创新,面向国外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传播中国学者的思想,为全世界哲学研究的发展,作出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称的贡献。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需要从哲学的高度,既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又拒斥西方的话语霸权,从理论上继续思考和论证中国道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论断做出科学论证,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内涵。

 

  推荐阅读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09】罗玮:推动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史研究深入结合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08】薛刚:系统观念在新时代的不断展开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07】黄畅: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06】芦思姮:努力为破解全球治理赤字作出新贡献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05】孙博文: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04】高仕银:用铁的纪律全面从严管党治党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03】马彦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02】陈相龙:深刻认识我国考古工作的重要意义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01】徐刚:为建设美好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00】商楠: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挥政治巡视利剑作用

关键词:文明互鉴;西方哲学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赛音)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