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01】

徐刚:为建设美好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2023-03-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阐释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中国社会科学网联合开设【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栏目,邀请青年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理论和学术优势,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聚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系统化、学理化阐释。

 

 

  徐刚,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东欧问题、中欧关系、欧盟外交。已出版专著《巴尔干联合思想与实践:1797-1948》《巴尔干地区合作与欧洲一体化》和《罗马尼亚(第二版)》(第二作者)等,在《欧洲研究》《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现代国际关系》《俄罗斯研究》《俄罗斯学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以及省部级课题多项。曾多次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对策研究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青年优秀科研成果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破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为人类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和平发展、迈向繁荣进步指明了前进方向。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进步源泉。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文明竞相绽放,共同绘就了人类发展的壮美画卷和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同时,这些诞生于不同环境和地理条件的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过自己的贡献,均应得到同样的尊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

  首先,坚持平等相待、彼此尊重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文明优越、文明冲突、文明终结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阻碍了文明交流与对话,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负能量。“文明优越论”认为各种文明有高低贵贱、优越落后之分,孤芳自赏、唯我独尊;“文明冲突论”认为多种文明不能和谐相处,主张封闭隔阂、相互对抗;“文明终结论”认为世界文明发展到了某一种“登峰造极”的文明,不再会有新的文明形态,固步自封、僵化保守。这三种论调本质上是一样的,都违反了人类文明发展变化的多样性事实,都站不住脚,都将被历史所抛弃。

  其次,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生发展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核心和路径。一切美好事物都是相通的,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同时,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但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因此,我们倡导文明交流互鉴,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促进不同文明相通相融,为推动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社会繁荣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文明始终重视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和合共生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中华文明在中国大地上产生,历经5000多年的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同时,中华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中华文明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与世界各地域、各地人民开展了动态的、广泛的、丰富多彩的交往活动,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和合共生并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古代“丝绸之路”到近代“西学东渐”再到当今的“一带一路”,中华文明正是在不断吸取融合其他文明精髓的过程中使自身走向繁荣兴盛,并铸就了中华文明“和而不同、有容乃大、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与宽厚品格。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自立自信自强的根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魂,也是推动世界文明繁荣共生的积极因素。自信包容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守正创新的内在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从交流互鉴的角度看,我们需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展示中华文明风采的对外交流窗口,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建设美好世界是全世界的共同目标。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但开放发展的历史大势不会变,中国人民携手合作共赢、加强文明互鉴的愿望也不会变,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我们将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秉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坚决摒弃文明冲突,消除文明隔阂,加深对彼此文明的理解和欣赏,在推进自身文明发展的同时,推动建设一个更加多彩、更有活力、更富包容的大美世界。

  

  推荐阅读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00】商楠: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挥政治巡视利剑作用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99】许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几点认识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98】李伟:从“实施”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入新阶段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97】吕厚量: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史学术体系,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贡献力量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96】吕其俊: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95】胡海忠: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两个结合”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94】何代欣:财政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支撑与保障作用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93】王冠丞:聚焦“五个牢牢把握”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92】李政君: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91】余剑飞:不断开创国际传播新局面

关键词: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赛音)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