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话语策略

2023-01-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地方政府如何提升网络舆情危机管理能力,是一个富有重大意义的现实课题。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容易突然爆发,一旦叠加涉及公平正义的敏感性话题,网络舆情的批判锋芒往往会指向地方政府,要么裹挟情绪地指责地方政府的不当作为,要么饱含期待地对地方政府提出建议要求,如果政府回应不及时或者处理措施乏力,则会引发网络舆情危机,制约政府的公信力、执政力和影响力。构建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话语策略,可从坚持党在网络话语空间的全面领导、发展网络话语空间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依法治理网络话语空间三个维度出发,助力地方政府提升网络舆情危机管理能力。

  坚持党对网络话语空间的全面领导

  在众声喧哗、多元复杂的网络话语空间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一个关涉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的根本性问题。

  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网络安全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突出问题。各类不法分子、敌对势力会借助网络的即时传达力、匿名隐蔽性、引爆舆论力等特征从事虚假信息传播、敏感问题炒作、反动言论发布等危害性行为,试图制造网络舆情危机,动摇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挑起人民群众对地方政府的不满情绪。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客观反映社会真实,反映社情民意,是网络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绝不可能纵容扰乱网络舆论的失序、非法行为发生。坚持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需要。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党的领导,是网络话语空间健康发展的前提。坚持党对网络话语空间的全面领导,重点是加强对意见领袖的领导和跨圈层负面观点传播的防控工作。

  加强对网络意见领袖的引导,使其在网络舆情形成中起到正向助推作用,而不是加剧事态发展的推波助澜。总体而言,要对网络意见领袖在言论上的越界行为有所警戒,阻断利用网络意见领袖发布不当言论的通道。鼓励网络意见领袖形成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支持网络意见领袖探索出形式丰富多彩、独具个人风格、叫好又叫座的信息传播模式,在满足其粉丝信息消费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意识形态深入民心的社会效应。

  防控回声室的破壁溢出效应,力控跨圈层负面观点传播的扩大效应。网络群体的成员受群体规范的影响,如果在某些问题上形成偏激性观点,就会在从众机制作用下产生“回声室效应”,出现群体极化行为。一旦其影响超出回声室所在的群体,跨圈层的负面社会影响可能扩大为舆论极化传播。运用网络技术监控网络群体的言论动向,要求群主承担管理职责,及时清理误导性的言论,根据事件的性质、言论的强度、群体的规模等要素进行等级不同的网络监控预警工作,有助于妥善处理群体极化和舆论极化的苗头。

  发展网络话语空间的全过程人民民主

  在话语交锋、民意沸腾的网络话语空间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此乃回应网络舆情危机、增进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政治认同的关键渠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参与实践中,网络的便捷性、交互性等优点让人民群众能够打破时间、地理、机构等对思想表达和行为展现的诸多限制,成为民主实践的平台。在涉及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的重大事件中,人民群众基于生活经验、价值理念、情感取向等要素参与公共讨论,网络空间充斥不同立场的问题界定、道德情感的批判、种种解决方案的设计、议题的不断突变等话语表达现象,彰显出人民群众在公共事件中的参与诉求,其中不乏民意智慧。在网络空间中,如果方式简单,没有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群众积累的负面情绪由于缺乏通畅的社会减压阀,便容易在突发事件中以宣泄方式爆发,网络舆情危机的形成路径往往如此。第一时间消除危机,化危为机,需要地方政府部门在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话语策略中,有效注入深厚的社会关怀和周全的行动策略。

  第一时间用真诚话语回应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源于社会矛盾的激增,矛盾基于权力、财富、声望等社会资源在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分配不公的结构性失衡,导致网络舆情充斥对公平正义的渴求、对贪腐行为的痛恨、对民生福祉的期盼等言语行为。在这个意义上,网络舆情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网络意见与话语表达。尽管这些话语裹挟着一些情绪化、非理性的成分,但是其中反映的问题和民意诉求恰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所在。面对舆论旋涡,政府部门心怀人民群众,正视网络舆情反映的社会矛盾和民意诉求,以移情的方式体会人民的真情实意,和人民进行真诚的情感交流,满足人民对于社会重大事件的知情权,推出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的公共产品,满足人民对于公务人员的监督权,则有利于确保公平正义得以最大程度的实现。

  第一时间采用积极对话消除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的平息,需要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涉事方积极回应群众诉求,解决现实问题,用公正的结果让社会心理得到抚慰。这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在积极对话前提下实现利益的公正分配。网络舆情之所以出现显著性的仇官仇富、同情弱者现象,实则是在舆论数量上占据优势的普通民众对自身社会地位与生活资源的不满情绪在网络空间的转移。故而,出于对社会心理的周到考虑,政府部门在处理网络舆情时必须把握对话的时机、尺度和实效,掌控网络舆情的规模与强度,在法律和相关政策的许可范围内,落实涉事各方利益的公正分配,迅速平息网络舆情。

  全面依法治理网络话语空间

  在内容海量、主体多元的广阔网络话语空间实现全面依法治理,事关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效能的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网络作为一种技术更新快、应用场景广的社会交往平台,以惊人的速度重构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产生社会各行各业主体在网络话语赋权下参与网络问政、发展信息经济、构建多元文化图景的现象,这对地方政府更新执政理念,全面依法治理网络空间,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

  探索治理网络舆情危机的长效机制。首先是注重培育、引导负责任的网络话语;其次是重视对重大民生社会热点事件的及时回应,避免形成舆论旋涡;最后是建设性地“辟谣”,提升大众的媒介素养以及对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力。“刘学州事件”“上海女子给外卖员200元被网暴跳楼”等网络舆情危机,显示了不受约束的话语权滥用造成的悲剧。政府通过富有创意、形式多样的话语与网民互动,搭配立场鲜明的判决案例,在道理和故事的混合传播中吸引网民关注,则有利于培育其责任意识,引导其媒介素养的提高。如此,既能引导民众在理性辨别信息的基础上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又能理性控制情绪冲动,在综合考量事实和法律规制前提下发出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富有建设性的负责任言论。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张赛)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