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期 以思想理论为核心的哲学知识体系构建

2022-12-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就在近60年前,我开始进入哲学领域。1978年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读研究生,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方向。几十年间,我亲身感受了当代中国哲学特别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也在思考和关注“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问题。

  近代以来,整个中国社会、中国科学包括哲学发展的大趋势是走向现代化,摆脱落后状态,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从百年前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历无数艰难曲折,再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走的是一条一代一代人接续奋斗、守正创新、跨越式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中国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多方面的、整体性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同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是协同进行的。特别是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同当代中国自然科学、技术科学迅速得到发展一样,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也在迅速发展。整个中国哲学,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期。就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来说,正在实现这样一个明显的转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回顾几十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哲学教育发展的成果,应当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

  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初级形态相比,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正在逐步形成之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同当代中国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同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哲学、科学、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是系统性、整体性的。当代中国哲学的各个领域,在经历长期继承、借鉴、探索的基础上,进行着不断创新的尝试,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当代中国哲学的各个学科,都面临着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建构的现实任务。这个工作实际上早已开始,现在是更加自觉。

  当今中国发展迅速,面貌日新月异。生产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科学的创新、技术的进步、环境的改善,都是人们身临其境、随时随地能够亲身感受到的。相比较来说,几十年来中国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成就似乎显得不那么明显。“哲学有什么用?”时常还会提出来。人们在享受改革“红利”的同时,似乎淡忘了一个前提性的问题:中国划时代的“改革开放”是伴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开始的。思想理论是时代的先声。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都是要从哲学的高度才能真正理解的。

  但是,面对人们有时提出“哲学有什么用?”的问题,我们应当把它当作促使我们反思自身状态的契机。当人们普遍感受不到哲学的作用时,很可能是因为哲学与时代现实的问题出现脱离,哲学需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及时研究和回答时代提出的迫切问题。在当代中国哲学学科建设中,源和流的关系、史和论的关系、历史和逻辑的关系、经典和理论的关系、学术和思想的关系,以及其中的传承和发展、守正和创新的关系,等等,都是需要全面把握和妥善处理的。在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构建中,源头的追溯、史料的搜集、历史的叙述、经典的研读、学术的分析,以及其中的哲学传承和守正,无疑是前提性、基础性的要求。在此前提和基础上,还要有流向的把握、论说的提炼、逻辑的揭示、理论的探索、思想的整合,以及由此而来的哲学发展和创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面对哲学界现在的整体状况,我们更需要强调以思想理论为核心的哲学知识体系构建。

  哲学作为学科有其历史地积累和建构的知识体系。在进行哲学学习、哲学研究和哲学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必须面对已有的哲学知识体系,在接受哲学知识的同时掌握哲学方法,特别是反思、批判、分析、综合的方法,在实践中把握理论,在历史中理解逻辑,从感性的具体上升到理性的抽象,进而上升到理性的具体,即许多规定性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理论思维。相对于特定领域或特定层面的理论思维,哲学是更具有总体性或整合性的理论思维。哲学逻辑性地存在于历史之中。现实的人生活于其中的历史,就是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即人们所处的历史时代。这种现实的历史中的逻辑即发展的趋势和规律,需要借助于科学和哲学来把握,这样的哲学才可以称之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在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的时代要求中,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承担着重大的历史责任。为此,我们需要在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大关系的前提下,特别注意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内外的两大关系:(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经典、基本理论与当代科学和实践的结合;(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哲学各个分支学科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不同学科之间的开放、交流和互鉴,是哲学各学科充满活力、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发展总是伴随着问题和矛盾。正视、分析并解决问题和矛盾,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现代学科发展中的高度分化与深度综合迫在眉睫。哲学和科学各学科专业的不断细化,固然有利于学术研究的聚焦和深入,但由此带来的学科壁垒森严、条块分割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学科之内分工过细,如果分支学科之间关系处理失当,各自的局限性必然加大。甚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哲学史、经典著作及各分学科区分过细,致使学者研究空间狭小,不利于整体性、综合性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在学科分化的同时如何整合,如何面向时代的迫切问题,发挥哲学理论和方法的综合性优势,是一个大问题。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个关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整个当代中国哲学的深入发展将是相当困难的。

  哲学是理论思维层面的精神文化形态。同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哲学的发展也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在现实的历史活动中一步一步行进的。每个民族国家只能立足于自己脚下现实的历史过程,观照和借鉴其他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过程,在历史性、世界性的时间和空间的联系中进行哲学的思考和表达。谁也不能在时间上超越历史过程,在空间上局限于狭小范围,凭空构建哲学的知识和话语体系。与古代世界不同,今天我们处在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时代”。近百年来,中国前所未有地走向了世界,世界也与中国息息相关地联为一体。当代中国哲学不仅仅是区域性的,更是世界性的。我们正在构建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应该是中国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是我们努力构建的包括各个分支学科的知识形态。明确这一点,对于承担中国当代大学哲学院系哲学教育的使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必须始终抓好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但是,我们更清楚地知道,在哲学知识体系中,具有本质和核心意义的是思想、理论。属于哲学或与哲学有关的知识很多,可以说浩如烟海。如果我们在无穷无尽的细枝末节中迷路,就会忽略了哲学作为“现世的智慧”、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所在。所以,在重视哲学知识体系构建的同时,还需要强调哲学作为“理论思维”的重要性,强调哲学知识体系构建的核心是思想理论的构建。

  近一些年来,我在编辑《夏甄陶全集》10卷本的过程中,深有体会的是:在大学哲学教育中,最重要的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经典、历史与原理、实践的关系,还有学校、学科的特点与相互学习、借鉴的关系。归结为一句话,就是立足历史和实践,提炼和表述凝聚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思想和理论。我们需要一代一代不懈努力,实现“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的宏伟目标。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李秀伟)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