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科学化研究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高质量发展青年学者论坛开幕

2023-06-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西安讯(记者 陆航)近年来,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其边界不断被打破,文学吸收新的科学发现,重新描绘惊奇感,重新认知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科学也从文学创作的手段技巧甚至理解世界的方式中,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文学与科学的新关系不再是以往常见的以科学方法量化文学的复杂性。628日,由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北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西北工业大学文科青年学者研究会承办的“文学的科学化研究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高质量发展青年学者论坛”在西北工业大学开幕。来自清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高校从事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知名学者与青年学者交流研讨,分享涵盖文学、语言、文化等多领域的前沿学术成果,共同探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长期以来,技术进步推动专业分工向纵深发展,但也带来分类过细、学科壁垒繁多、制约学科发展的问题。二十世纪以降,文学研究一直试图突破自身局限,在文学内部与外部研究的交叉作用下拓展其研究视域,并引发了诸如“语言学转向”这样的研究范式转换。新时期,“数字革命”发展迅猛,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领域产生巨大反响。如何进一步打破桎梏,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既是国家发展之需,也是学科实现自我革新的关键。在此情境下,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更需在原有五大分支对语言哲学的共同关涉基础上吸收新近科技的发展成果,实现本学科方向内的深度互动和跨学科的广泛互鉴。 

  学科的高质量发展要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国家级特聘教授王启龙提出,我们要认真分析新时代外语类高校与国际话语权提升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以解决中国迫切需求的现实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大学职能,在服务国家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展现责任担当。区域国别学可为国家应对全球视域相关国际事务提供思想智库支撑。王启龙表示,国别与区域研究通过整合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世界史等学科资源和力量,为解决相关国家与区域发展的前沿重大问题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路径。关于区域国别学的诸多问题学术界讨论热烈,成果丰硕。他从学科时代背景、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等方面就区域国别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来并做简答,试图厘清一些问题,以期得到学术界的一些批评和共鸣,并对今后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有所借鉴。 

  “文学”和“literature”在漫长历史中具有一种异质同构的演化规律。“文学”一词在先秦诸子文献中出现多次,这一颇具中国文化特征的词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而在欧洲的语言中,“literature”迟至14世纪才出现在英语之中,有“博学广识”之义。伴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该词意义转移,逐渐成为欧洲教育中特定的学科概念。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兴起,它才开始指称基于情感和想象的高级语言艺术。在明清时期跨文化传播活动中,“文学”“文科”“文艺”等具有互文特征的概念,在中西跨文化传播中形成了与“literature”的对译,承担起异质文化对话的任务,为进入现代学科话语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学理基础。 

  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曹莉认为,中国外国文学学科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及现代学术思想的兴起密切相关。20世纪伊始,外国文学的译介和研究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西学东渐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中外文明互鉴的有机组成部分。从19世纪末“京师同文馆”的设立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科”的提出,外国语言文学的教学、研究和广泛应用与中国社会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进程同步发展,相向而行。她从“旧学”和“新论”两个维度透视外国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尝试提出在“新时代”、“新文科”语境下,中国外国文学学科发展的可能路径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她提出我们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走融合发展、交叉发展、整合发展之路,但在倡导新文科的交叉性、复合型和数字化的同时,需要更加充分地认识作为人文学科的外文学科的本体价值和基础特征,对科学主义、技术之上、短期效应等异化苗头和趋势保持必要的敏感和警惕,妥善处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张力与联系,更加深刻地理解基础学科对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至关重要性;外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需要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社会发展和现代文明的整体进程,并据此创造新的引导性场景;在领会时代精神的同时,走在时代的前面,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如当年的“新文化运动”,通过思想和文化启蒙,通过教育、翻译、研究和争鸣,催生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新思想、新格局、新学科。 

  文学的科学化研究探究一切文学现象、文学活动的文学规律,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相比知识作为浑然系统的文艺复兴时期,自21世纪始,现代学科制度下的文学与科学的互动,意义更为深远。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主编苏晖提出,从文学伦理学批评之人类文明三阶段论视域出发,目前人类正在经历的由伦理选择向科学选择过渡的时期可被称为“后伦理选择时代”。通过对系列科幻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发现,“后伦理选择时代”的科学选择究其实质仍是伦理选择,但科学选择亦对伦理选择主体提出了诸多挑战。面对一系列科学选择带来的挑战,人类应坚持以真——善的伦理价值取向引领科学选择,以人类为主体建构一体多翼的后人类共同体,这既是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作为伦理选择主体的必然抉择。 

  文学鲜活的力量一直在赋予文明互鉴和文心相通新的生命。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陕西省翻译协会会长胡宗锋以英汉和汉英诗歌翻译中几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为例,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英汉和汉英文学和文化作品的翻译实践,探讨英汉和汉英互译中的文化和文明互鉴。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翻译分析,胡宗锋认为虽然汉英两种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亦有差异,但只要能吃透文本,在翻译过程中追求文明互鉴和文心相通,就能达到汉英和英汉翻译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文学境界。 

  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会长聂军,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外国语言文学研究院院长黄立波,西安工程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胡伟华,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国懿分别围绕会议主题进行报告。与会青年学者还将围绕“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科学化”“外国文学研究:文学与科学”“翻译研究的科学化”“国别与区域研究:学科化与科学化”“数字化时代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五个议题进行分组讨论。  

  本次论坛受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西北工业大学文科青年学者研究会资助,属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术年会分场活动和西北工业大学文科青年学者研究会分会场活动。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