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考古现场 走近中华文明】红山——中国文化的直根系

2023-01-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红山文化高速发展时正处于史前考古学文化繁荣的时期,温暖适宜的气候环境为古代人群的繁衍和扩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红山文化不仅继承了本地的筒形罐传统、将玉器的制作和使用从个体推向了更大范围的群体,以更具规范的制作和使用方式,使其成为红山文化礼仪规范和社会信仰的重要载体。同时吸收和引进来自中原地区的彩陶制作技术,并结合本地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将其作为展示红山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中原特征文化因素在红山文化中的出现显示南北文化的交流为红山文化发展增加了新的活力。  【阅读原文】

 

 

  以规范的祭祀礼仪和与之相关的社会活动促进和强化社会认同。与祭祀礼仪活动相关的特殊产品的生产与分配是对社会的综合管理和整合能力的考验,对特殊产品生产的复杂的分工不仅扩大了参与生产人群的数量,还将参与生产的多个群体整合起来,这不仅意味着社会的综合管理和整合能力的提高,提升了工作效率,也动员了更多人群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社会公共活动中,并借由为共同目标所奉献和付出的劳动作为增强群体情感皈依和达成社会共识的方式,促进社会认同的形成。  【阅读原文】

 

  对祭祀礼仪活动的偏重促进了重礼仪、轻世俗的二元结构以及以祭祀礼仪活动为中心的用以规范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行为的社会规范或社会制度——“礼制”的形成。礼是用以规范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行为的社会规范或社会制度,以确保社会的平稳运行和发展。仪是与之相关的行为或活动,受礼的约束,同时也是对礼的强化,因其可视化和可操作的特性,成为礼的重要传播方式和途径。在无法律强制力的社会,礼仪成为维护社会团结,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对礼仪活动的重视同时也造就了礼仪活动中心的出现和繁荣。  【阅读原文】

 

  经过近千年的发展,至迟在距今5600年前后的红山文化中期偏晚阶段,红山文化发展至顶峰,出现了为后人所称道的以“坛庙冢”为中心的大型祭祀礼仪性遗址群,至距今5000年前后,红山文化骤然衰落,除筒形罐的传统仍为后继者所继承之外,发达的玉器、埋葬传统、大型礼仪建筑等在区域内消失,红山文化的直接继承者并未能延续红山文化的繁荣。  【阅读原文】

 

  由礼仪活动所表现的统一的社会秩序是红山社会最为突出的制度创造,实现了跨区域、跨群体的广泛的社会团结,由此所带来的社会体量的扩展和人口规模的增加也为红山文化晚期礼仪活动中心的修建奠定了基础。精神领域的繁荣与物质生活领域相对低效的发展形成的鲜明对比显示红山文化可能采取了一种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社会发展模式,对这种差异的认识将丰富对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全面了解。 【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齐泽垚)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