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科学指引

2022-12-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牢固树立“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把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是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的强大思想武器,更是坚定“五个认同”的重要理论根基。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仅要认识到中华民族本身已经是一个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转变的共同体,更要正确地把握中华民族与其组成部分(56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 (阅读原文)

 

 

以“四个共同”“四个与共”为出发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个共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之所以“共同”的历史根基;“四个与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之所以“与共”的情感脉络。“四个共同”和“四个与共”全面、完整地表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巩固的基本理据,“四个共同”和“四个与共”互构互联,互为条件:没有“四个共同”的具身经历就没有“四个与共”的情感凝聚;没有“四个与共”的情感凝聚,“四个共同”就缺少了百川归海的定势。“四个共同”和“四个与共”是一个前后连贯的表述程式,是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巩固过程的高度概括和权威解读。 (阅读原文)

 

 

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战略指引

 

  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指引,要求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通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协调好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相对于此前或传统的民族问题治理来说,它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并通过方向的指引而促成一系列的变化。一方面,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并对整个民族问题治理具有重要影响的民族理论,包括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这两个基本原则,要按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进行阐释;另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样一个具有元政策意义的要求的提出,必然促进整个民族问题治理体系发生深刻的变化,形成一个龙摆尾的效应。 (阅读原文)

 

 

历史研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更关乎我国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给予关注的研究课题,尤其是历史学界,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历史研究提供牢固的学理支撑,而对“三大遗产”的客观诠释是其中的关键内容。中国边疆学的积极倡导者马大正先生曾经提出“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和“有密切血肉联系的中华民族”是中华先人留给我们的两大遗产,实际上以“大一统”政治秩序为核心的中华制度文明可以补充为第三大遗产。对这“三大遗产”的继承和发扬应该是“爱国主义传统”和“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资料来源,共同构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阅读原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辩证关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可以说是一体两面,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精神层面,而中华民族共同体侧重于物质载体层面。中华各民族在漫长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也相应地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强化和形塑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进一步演进。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更加清醒的理性自觉,为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建设空中楼阁,而是既需要精神层面的努力,更需要物质层面的载体与支撑。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为了营造、构建更加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环境、社会条件和社会氛围。 (阅读原文)

 

 

“五个高度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五个高度认同”有利于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团结凝聚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五个高度认同”有利于有力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五个高度认同”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五个高度认同”有利于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开创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确保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学者排序不分先后)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工作;科学指引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赛音)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