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局2023】赵永升:“经济共生”的中欧经贸——从“不确定性”中找“确定性”

2023-01-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在全世界经济形势皆举步维艰的2022年,中欧之间取得的贸易、投资和经济等业绩当数上乘。因而,2022年中欧经贸的最大业绩,若用一句话表述便是从“不确定性”中找“确定性”,即从全球确定性较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中,积极寻找并付诸实施有利于中欧双方经济和贸易发展的“确定性”促进2023年中欧经贸关系行稳致远。

  首先,在“不确定性”中构建起“确定性”的中欧之间强大的“经济共生”关系。该“经济共生”既源于基于双方自身产业链对各自产业链高度需求的中欧产业链互补性,也源于中欧双方领导人数次会晤和积极推动的、行稳致远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是由于中欧之间已经构建起坚固的“经济共生”关系,所以尽管2022年的国际环境和经济形势都不甚如意,但在“充满不确定性”的2022年,中欧经贸尚能取得如此业绩实属不易。而这既要归功于中欧双方成千上万企业界人士的竭诚努力,也要归功于中欧双方高层的政治引领,二者即为笔者将其称之为的“微观建设”和“宏观构建”。

  其次,在“不确定性”中已实现了“确定性”的业绩。2022年,着实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一个年度。这一年不仅天灾不断,而且人祸不止;经济复苏也既不稳定,也不平衡。而增长放缓,导致全球减贫议程逆转和全球债务增加。

  而在当今疫情依旧肆虐、俄乌冲突尚无停战迹象的背景下,中欧经贸关系却能逆风而行,从普遍下行的、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国际政经环境中,实现了“确定性”的经济业绩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局和商务部的最新数据,在2022年前10个月,中国和欧盟之间的贸易额已达到7,114亿美元,增幅达6.3%。中国继续保持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而欧盟也继续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2023年,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需要“三个合作”和“两个协定”。

  首先是“三个合作”。包括数字合作、金融合作和绿色合作。第一,中欧数字合作,尤其在数字立法领域的合作。笔者认为,与美国这几十年奉行“先产业后治理”之路不同的是,欧盟走的是“先监管后产业”之路;前者主张“产业先行”,后者强调严格监管。欧盟当前数字治理的主要目的,在于针对以四巨头GAFA(或现在的GAMA),即谷歌、苹果、脸书(或现在的元宇宙)和亚马逊为代表的美国大型互联网企业。“强监管”是欧盟近些年对于自身数字主权、技术主权重视和关注的体现。作为在数字产业已有大幅发展,但在数字立法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兴经济体,中国亟需借鉴欧盟在数字主权和技术主权领域的经验。

  欧盟委员会发布的《人工智能法提案》,作为一项重要的立法草案成果,是世界范围内第一部针对人工智能进行规制的法律。该法案的出台,表明欧盟正在加速监管数字技术和服务的进程;而中国亦可从中加以借鉴,旨在加速推进人工智能监管的步伐。

  第二,中欧金融合作。一提及金融合作,多数人首先会想到美国,毕竟美国是世界第一大金融强国。但笔者认为,“美式金融”固然有其长,但也有其短。倘若说“美式金融”之长在于“冒险”与“创新”,那么“法式金融”之优则在于“审慎”与“稳健”。美国金融体系对风险防范实际上有意或无意地高置,可谓成于“美式金融”,也败于“美式金融”。历史上多次重大金融危机皆出自美国,便是明证;而直接源自典型欧陆(欧洲大陆)国家的重大金融危机案例,则少之又少。

  其实,中欧金融合作可以涉及多个领域。一在基金领域:可以是产业基金,例如中国和法国之间就成立了中法合作基金;也可以是国家级的基金,针对高增长型的中小型企业。中欧之间已有多个基金成功案例,但尚需在国别和规模上加多、加大。二在欧元主权债券发行领域:例如中国财政部曾在巴黎成功发行40亿欧元主权债券——在美元融资渠道之外,又新增欧元融资渠道。

  第三,中欧绿色合作。所谓的“绿色合作”其实范畴颇广,仅以新能源车为例。近年来,中国各新能源汽车品牌都将欧洲视为其汽车“出海”的一个重要目的地,比亚迪、蔚来和长城等多家车企都明确制定了“出海欧洲”的规划。日益旺盛的欧洲本土市场需求摆在那里——欧洲迄今已是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强有力地吸引着中国新能源车企;当然,我们国内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已进入深度“内卷”时代,也是一个内因。2022年1—8月份,世界新能源乘用车销售量已达到783万辆,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占有38.6%的市场份额;而欧洲紧随其后,市场份额达27.2%。

  这些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优势突出,加上在电机、电池和电控等核心零部件生产上的比较优势明显,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其实已经从内向型和数量型,部分成功地向外向型和质量型转型。2022年1—9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38.9万辆,同比增长超过一倍,其中上汽、东风、比亚迪、吉利和神龙等榜上有名。

  若从长计议,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继续在科技和服务上领先之外,还需确保与欧盟当地国家的同行企业懂得利益分享,就要从“本地化”入手。例如2022年6月,国轩高科已启动德国生产基地。该基地在并购博世集团德国哥廷根工厂的基础上,转型升级为动力电池制造,年产能达18吉瓦时。而宁德时代更是在德国图灵根州投资18亿欧元建设动力电池基地,预计2026年将实现年产能60吉瓦时。该项目将为宝马、戴姆勒和大众等汽车制造商提供电池,并为当地创造两千多个就业岗位。

  其次是“两个协定”,指的是《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和《中欧投资协定》。前者已签署,后者暂时搁置。这里涉及中欧之间究竟如何才能提升双方贸易的数量和质量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国其实在贸易上对欧盟已经相当“关照”。除了贸易平衡常用工具“政府订单”,即向欧盟主要成员国例如德国和法国采购大宗货物之外,仅就2021年3月1日正式生效的《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而言,笔者认为该协定对广大的欧盟成员国产品十分受益。就该协定生效后不到两年的效应而言,其对欧盟向中国出口农副产品有显著的提升效应。至于投资协定,经过之前六七年的艰苦谈判即将签署之际,欧盟单方面宣布将其“搁置”至今。值得庆幸的是,欧盟理事会主席米歇尔等欧洲领导人已宣布愿意积极推动该协定的重启和签署进程。

  当然,喜人的中欧经贸关系上也有一个新的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根据2022年12月16日欧盟统计局最新的数据,中国维持近三年之久的欧盟最大货物贸易伙伴地位已经失去,因为在2022年1月—10月份期间,美国再次登顶成为欧盟最大货物贸易伙伴。尽管美国和欧盟之间进出口总额仅比中国和欧盟之间多11亿欧元,加之中欧统计部门的使用口径和数据详情,均尚待细加比较,笔者认为无非是美元/欧元的汇率大幅波动、欧盟国家大规模采购美国液化天然气等变量左右,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密切关注的信号。

  总之,与整体世界经济环境较低的“确定性”相比,中欧经贸关系在2022年度内却呈现出较高的“确定性”。不仅已在“不确定性”中构建起“确定性”的中欧之间强大的“经济共生”关系,而且已在“不确定性”中已实现了“确定性”的业绩。

  笔者认为,在2023年,数字合作、金融合作和绿色合作这“三个合作”,尤其是绿色合作对中欧关系发展极其重要;而地理标志协定和投资协定这“两个协定”,前者更多出于为欧盟考虑,后者若能尽快重启,则将对深化中欧投资和金融合作起到“杠杆撬动”之功效。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研究员、法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