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建设共富共享的老龄社会

2023-01-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已正式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更加凸显。2021年1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顾名思义,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必然首先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符合社会主义制度要求的道路。由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而这条道路的最终目标指向必然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不分年龄、人人共享。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建设共富共享的老龄社会》,该书为年度报告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主要阐述建设共富共享的老龄社会的深刻内涵,由两章构成。第一章在总结共同富裕基本特征和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实现共同富裕的两个基本环节——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影响,进而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共同富裕的老龄社会的建议。第二章在梳理联合国“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的基本内涵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建设人人共享的老龄社会的中国实践,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第二部分是分论,主要是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的要求,按照构建覆盖全民全生命周期社会福利体系的思路,分七章分别讨论了“七有”方面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第三部分为研究综述和政策文件概览,分两章分别对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的相关经验和研究及过去一年中央层面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相关政策文件进行了梳理。

  作者简介 

  林宝,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养老与保障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应对人口老龄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常务理事、健康长寿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口学会理事、老龄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障、人口与公共政策、社会影响评价等。

  内容简介 

  该书紧紧围绕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中央精神,在深刻阐释共同富裕和联合国“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共富共享的老龄社会的倡议。进而重点围绕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报告强调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要求,按照构建覆盖全民全生命周期社会福利体系的思路,针对“七有”方面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政策建议,作为建设共富共享的老龄社会的重要抓手。最后,对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的相关经验和研究以及过去一年中央层面出台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相关政策文件进行了梳理,以供读者参考。

  

  文章节选 

  文 |《建设共富共享的老龄社会》总论

  中国人口老龄化正在深入发展,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共2673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05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4.2%,正式迈入中度老龄化阶段。与此同时,中国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并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列为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反映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推动共同富裕已经成为新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统筹推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推动共同富裕两大任务,建设共同富裕的老龄社会。

  共同富裕的十大基本特征 

  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的理想追求,但在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共同富裕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表现出时代性。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重要目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深化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和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赋予了共同富裕新的时代内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是为了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和社会财富的目的截然不同。另一方面,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共同富裕是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表现出人民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共同富裕是指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具有全面性。共同富裕语境下的“富裕”是指“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全方位的富裕。要积极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在创造更多物质财富的同时,积极创造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和不断完善制度文明成果,为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富裕提供良好的条件。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具有整体性。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共同富裕从来都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是部分群体或少数人的富裕。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未来社会的“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毛泽东同志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

  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有先富后富之分,表现为非同步性。共同富裕的非同步性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决定的。当前,我国实施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适合现阶段发展水平和发展实际,能够最大程度激发人民群众创造力和积极性的分配制度。

  共同富裕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必须一步一个脚印,不可能一蹴而就,表现为渐进性。首先,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积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次,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也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往往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后,制度的完善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共同富裕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实现,必须在适当的制度安排下有序推进。但由于受认知、条件、路径依赖等因素的影响,制度本身也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

  共同富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任务,而非短期内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具有长期性。共同富裕的长期性由以下三个方面决定。一是由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决定的;二是由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任务的重要性决定的;三是由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长期性决定的。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共同富裕的要求也将是不断升华的,决定了实现共同富裕将是贯穿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长期主题。

  推动共同富裕要着重解决当前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共同富裕就是要解决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推动共同富裕已经明确了分阶段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马上行动,具有时间上的紧迫性。尽管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但是推动共同富裕则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2035年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节点,共同富裕要取得实质性进展;21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共同富裕基本实现。这两个阶段性目标都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必须从现在开始,只争朝夕,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才有可能实现。因此,每个阶段的任务都非常艰巨、时间都非常紧迫。

  共同富裕的三个基本层面 

  第一个基本层面是“富裕”。共同富裕语境下的“富裕”是过程和结果的结合。在共同富裕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重要目标提出时,首先是指要不断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发展,达到富裕的状态或是水平。因此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语境下,富裕是不断追求财富积累的过程和社会财富比较充足的状态的结合,本质上是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和结果。共同富裕语境中的“富裕”实际上反映了社会财富的充足性和增长可持续性问题。充足性是判断某一时点是否处于富裕状态的依据;可持续性反映了某一时期的变化趋势,预示着未来的富裕状态。富裕是个相对的概念,是从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中进行界定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富裕的划分标准会有所不同,表现出动态变化的特征。

  第二个基本层面是“共富”。共同富裕最鲜明的特征是“共同”。“共同”成为“富裕”的限定词,意味着这个富裕是有条件的富裕,是有着独特内涵的富裕,决不能抛开“共同”而仅谈富裕。必须明确,尽管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不是平均主义、不是一蹴而就,但也绝不意味着毫不作为、消极等待、放任自流。共同富裕要求将全体人民的财富差距和收入差距等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能出现贫富悬殊和过度贫富分化。因此,必须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逐步缩小人群、地区和城乡等差异,增强制度公平性,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

  第三个基本层面是“共享”。“共享”是共同富裕的本质和要求。共同富裕语境中的“共享”首先可以理解为结果的“共享”。杨文圣和李旭东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享”指的是共建主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分配制度下,通过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获取报酬,共同享有发展成果。蔡昉认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经济学的语境中就是共享生产率提高的成果。他认为,初次分配是生产率得以不断提升的激励和效率保障机制,因此在三个分配领域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再分配是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和提高人民福祉不可或缺的途径,需要因应发展阶段的变化不断提高实施力度;以企业社会责任为核心的第三次分配领域,存在着大量的“助推”机会,将其激发起来可以更好地实现生产率提高与共享的统一。其次,共同富裕语境下的“共享”也可以理解为结果和过程相结合的“共享”,既关注共享发展成果,也关注共享参与机会,是“共建”与“共享”的结合,是权利与义务的结合,是共创财富和共享财富的结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胡子轩)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