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3月30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指导,中国新闻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主办,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承办的“北京国际形象建构”学术论坛在京召开。
此次学术论坛以“北京国际形象建构的新战略、新格局、新路径”为主题,旨在进一步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对外文化交流,积极探索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可行路径。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及新闻业界代表与会,围绕北京国际形象建构核心议题,短视频与北京对外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以及智能媒体与国际传播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交流。
用心、用情讲好新时代北京发展故事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徐和建在致辞中指出,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这是首都城市功能定位赋予北京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巨大优势,也是巨大挑战。深刻认识国际传播的重要责任、巨大优势和严峻挑战,是北京外宣工作需要长期研究探索、不断创新发展的重大课题。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精心打造的“爱上北京的100个理由”主题短视频大赛是一次成功的主流外宣尝试,同时也为我们厘清并坚定了工作思路,突出和紧盯北京作为大国首都的特点,着力坚持“面对面、键对键、心对心”的传播。首先,“面对面”就是走出去、请进来现场传播。其次,“键对键”就是用好互联网,用好移动传播。第三,“心对心”就是要以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城市国际传播高境界。徐和建表示,用心、用情做好每一次国际传播、每一场形象塑造,构建与北京“四个中心”定位和国际影响力相匹配、与大国首都相匹配的良好国际形象,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学界、业界各方力量激荡思想、凝聚智慧。“北京国际形象建构”学术论坛为各方力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场、思辨场,为北京国际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发挥建设性力量。
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兼中国新闻网总裁俞岚在致辞中结合中新社、中新网的探索实践,从三个维度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北京国际形象建构进行探讨。一是善用自塑与他塑相结合的好感传播。“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为我们对外传播跨越差异,突破壁垒,追求话语平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同时,也为我们国家形象、城市形象的自塑与他塑,提供了更多元的载体,创造了更多广阔的空间。二是巧用共性与个性相辩证的价值传播。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就应该是善于在对方的语境下诠释自己、展示个性,表达不同、促进认同,在中国故事的讲述中,阐释可供当今世界文明互鉴的中国方案、中国价值。三是活用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的融合传播。我们既要守正不移,又须创新融合。“守正不移”就是坚持“内容为王”的战略定力,立足中国语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创新融合”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产品上,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双创”革新;二是渠道上,要打破传受界限,综合运用借船出海、借筒传声、媒体外交等形式拓展传播边界。
“随着信息技术推动,传播媒介技术不断迭代升级,构建全媒体传播语境的步伐加快,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工作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课题,带来了新挑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程维教授指出,为夯实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基础,北二外始终致力于培养具有政治素养底色、专业学识本色、卓识格局成色的复合型人才,积极打造多个高端科研学术平台,促进高级别科研成果产出,服务并推动北京国际形象建构和发展,以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北二外也将适应新形势下国家战略发展要求,以专业教育和语言教学为基础,以社会调研和实践创新为抓手,以对接社会需求和国家战略为导向,有效整合国内外资源打造规模化、体系化的国际传播后备人才队伍,满足国际传播战略需求。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讨
针对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焦点问题,与会专家学者在主旨发言中,分享了精彩观点,提出了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途径。
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国际媒体生态和国际传播格局的巨大变化,移动端、智能手机的广泛运用,传播的内容、形式、手段和方式面临深度调整,国际传播在理念、产品、渠道、受众、技巧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新华社原副社长、高级编辑严文斌表示,目前国际传播领域正面临着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在媒体传播中的广泛应用,中国国际传播可以通过技术赋能加快构建国际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正确把握以流动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为主要内容的乌卡时代国际传播的新趋势;要通过人人皆媒和永久在线的传播语境,倒逼国际传播数字化变革,实现国际传播产品、渠道、手段和形式的多样化、多元化;要冷静观察国际舆论斗争的新特点,掌握国际传播迭代演变的新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教授看来,国际传播是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重要手段,面对当前全球现代化叙事的两种话语体系,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国际传播应以文明、国家、党和新时代为主体来讲好中国故事,在构建现代化叙事策略方面,中国一方面要回应全球问题、时代焦虑和社会矛盾,另一方面要兼顾个体叙事和集体叙事,还要以传播多样性,确认现代化的多样性,并进一步突出平台策略,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教授认为,随着信息传播新技术推动传统媒体向新兴社交平台化传播转型,基于传播视角下的信息流动带来了社会知识和信息储备从量到质的改变,推动了社会认知结构的改变,进而带来自然资源主导的“自然景观社会”、资本主导的政治经济社会、传播主导的媒介景观社会的结构发生重组,三者逻辑递进并螺旋式上升和动态组合,推动社会交往方式发生改变,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构可在综合其它视角后从传播视角深入并探索出新路径。
推进新媒体语境下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
城市形象建构是一个多维度动态的过程,特别是当前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为城市形象注入了全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塑造着城市的个性化表达。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公共外交研究院副院长钟新讲述了北京建构“谦和包容的国际合作伙伴”的理由和路径。她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与世界共同现代化,而这需要中国各领域与世界各领域建立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国际交往推动高质量发展。北京所具备的谦和包容的城市气质是国际合作伙伴“爱上北京”的重要理由,以此定位北京国际形象,必将有助于北京国际交往,从而推动首都的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范红教授认为,城市形象的顶层设计是城市传播活动的重要基础,城市对外传播的内容体系都应围绕城市形象的顶层设计来开展,彰显鲜明的城市个性特色,策划出讲述城市个性的品牌化故事,从而塑造具有全球性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城市魅力。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姬德强教授表示,城市形象是一种复杂建构物,也是多维认知的场域,从跨文化的角度理解城市形象的边界,需要考虑多元文化主体在城市内外构建阐释共同体的实践路径,而城市空间边界与文化社群边界的交织正是重思城市形象的逻辑起点。
来自波兰的跨文化项目自媒体运营者、中外文化短视频制作人Yustina分享了国际传播中城市短视频制作案例,她表示,在对外文化传播中,由于思维方式、兴趣方向的差异,创作者缺乏对异国文化的了解从而选择以习惯的思维模式进行内容创作,无法与海外受众建立有效连接,但镜头语言是全球通用的语言,短视频打破了国界的限制,优秀的本土内容可以借助短视频的传播使海外观众产生共鸣和向往。
此次学术论坛立足中国实践,从多元视角开展立体的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探讨了北京国际形象建构的发展和创新路径,激发并探索了多学科交融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研究的可能性,为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提供了更多思考与借鉴。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张赛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