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的线上批评与线下批评

2023-01-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欧阳友权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网络文学批评与浩瀚的网文创作不相匹配是许多人的共识,但这一判断显然忽略了另一个基本事实:网络文学的线上批评一直十分活跃,不仅多产而且高效,批评的有限和疲弱其实是指线下批评,即由专业批评家所做的平面媒体发表、纸介传播的网络文学批评。线上与线下批评的“空间”落差形成的“倾斜的评论场”,其所影响的不仅是批评本身,更影响这一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在网络文学大踏步挺进时代文化舞台、文学批评受到高度重视的今天,我们必须面对线上线下两大批评战线。评价网络作家作品,认识网络文学现象,分析网络文学问题,需要同时洞察以线划分的“二元空间”,避免视木为林或以偏概全。

  线上(在线)批评与线下(离线)批评同时并存,在功能作用上存在明显区别。比如,两种批评的主体身份有别,致使批评时的持论立场不同——线下批评常常基于“思辨冲动”,追求理论自洽,长于用价值判断去印证某种文学观念的正确性与有效性;而线上批评则忠于网民自身的阅读感受,不虚美、不隐恶,说真话,讲实情,针砭对象不留情面,往往三言两语便直击要害。再如,两者表达方式不同,导致评价的着力点不一样:线上批评是“我要说”,线下批评是“要我说”,一个有感而发,不吐不快,惟求直抒胸臆,一般不拿捏语言分寸,所谓“吐槽”“砸砖”“火星文”便由此而生;一个则讲究义理、考据、辞章,追求逻辑缜密,持论公允,表达严谨。再从传播角度看,由于二者的传播路径不同,线上批评主要在业界,线下批评集中在学界,两者的影响范围各有不同——线上批评限定在网络空间,传播受众主要是“线域”网民,影响的是网文读者、文学写手、网站平台经营者等,一般不会直接影响到线下的文学圈;而线下批评成果由于是通过平面媒体传播,其影响力主要是在传统文学界,只有当批评成果通过网络数据库、报纸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或朋友圈等自媒体发布到网上与网民分享时,才会与线上“语区”交融,对网络文学行业带来某些影响。

  线上批评与线下批评有区别,也有相互融通和彼此倚重之处。网络文学批评本来就应该是一个整体,就其功能而言,无论在线批评还是离线批评,目的都是为解读作品,分辨优劣,评判价值,或总结经验,指出不足,进而干预创作和影响阅读,为行业发展提供某些有价值的经验或观念。既然目标一致,为何不能打通“线域藩篱”,融合两大阵营的力量,让不同“次元”的批评携手共进呢?

  从必然性上说,今日网络文学批评的“二元”之分,是源于文学创作及文学存在方式的“次元壁垒”——即网络文学与传统纸介文学存在的技术鸿沟。试想,如果有一天互联网在传媒世界一统天下,“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合二而一,那时只有“文学”,不见“网络”,两种文学的边界完全消弭,网络文学批评自然就不会再有“线上与线下”之分。今天,大数据、区块链、元宇宙、人工智能等奔涌而来的数字化传媒技术,已经传过遥远的地平线,疾步向我们走来,在线和离线的“时空差”正处于沉浸式消弭中,或许我们大可不必纠结于网络文学批评的“线域”之辨和分殊之困。

  就当下现实看,网络文学批评尤其需要倚重线上阵地。2021年,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建立线上线下文艺评论引导协同工作机制,建强文艺评论阵地,营造健康评论生态,推动创作与评论有效互动,增强文艺评论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网络文学的“网络性”,决定这一文学批评的主阵地是在线上,而不是线下,以“网络”的方式实施的批评对网络文学的影响无疑更为有效。文学网民的在线评说即使有种种不足,但就其对网文创作和传播的直接影响与有效干预而言,依然大于线下的学术性批评,因而网络文学批评的重心应该是首先建强线上批评阵地,这是由在线批评的特殊重要性决定的。传媒的未来走势是迈向数字媒体传播,而网络在线批评能够让文学批评走出书斋的小天地,走向大众共享的广阔空间,把文学批评的话语权“下放”至每一个文学网民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文艺工作的对象、方式、手段、机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文艺创作生产的格局、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文艺产品传播方式和群众接受欣赏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文学批评的线上倚重,就是这些变化的一部分。显而易见,加快线上阵地建设,强化在线批评,可以更好地贯彻“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念,增强网络文学批评的朝气和锐气,让人民大众成为网络文学真正的欣赏与评判主体。

  面对这一传媒语境,传统批评家、线下学人要介入网络文学批评,就需要及时“下场”,走近并走进网络文学,“从上网开始,从阅读出发”,做一名网络文学的“学者粉丝”“教授粉丝”“专家粉丝”,与网络作家交朋友,做网文作品的追更人,以跨媒介“两栖批评”,让自己成为线下与线上“融通型”批评家。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张雨楠)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