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篇文章阐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3-06-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3年6月5日 第一辑

 

   

  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工作的重视、对中华文明历史研究的重视,不是仅仅着眼于过去,而且着眼于当今和未来。他看到了考古工作和文明起源研究具有的当代价值,即能够使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能够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智慧和经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阅读原文)

 

  

  20236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既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提炼,亦架起了历史与现实相联结的彩虹。中华儿女对于自己的文化和文明要传承弘扬、守正创新、与时俱进,要扬起时代风帆破浪前行。 (阅读原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并强调这个“必由之路”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聆听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我深切地体会到这个“必由之路”和“最大法宝”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巨大指导意义。 (阅读原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意义。“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根本途径。 (阅读原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些重要论述提出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化的关系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科学理解这一关系问题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提供了根本遵循。 (阅读原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我们在迈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的关键历史节点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指明了方向。 (阅读原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一高屋建瓴却又客观实际的重要论述,不仅解答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所在,也解答了中国文化何以称得上“源远流长”,中华文明何以称得上“博大精深”。 (阅读原文)

 

2023年6月6日 第二辑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向思想文化界发出 “建设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的总号召,提出“担负起文化建设新使命”的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一篇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宣言书,是一份开辟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的动员令,是一幅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规划图,是一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史和中华民族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光辉文献。 (阅读原文)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思想解放,把人们的思想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迈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知,对以中华文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自信与自觉。 (阅读原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这一重要论断不仅强调了中华民族走自己道路的必然性,而且指明了这条道路与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联系。 (阅读原文)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号召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不仅是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实践的重要指示,也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之文化底蕴和意义的重要指南。 (阅读原文) 

 

 

  6月2日,我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并作为代表作了发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内涵十分丰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阐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即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阅读原文)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在参观了中国历史研究院的中国考古博物馆的“文明起源”和“宅兹中国”专题展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 (阅读原文) 

 

 

  连续性是中华文明突出特征中最为基础的特征,也是世界原生文明中保存至今并一直发挥作用的核心特征。认识文明的连续性必须从认识历史开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是历史的结论,同时又是“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这一结论的前提。中国人的道路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决定、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践行,这是历史的逻辑。 (阅读原文)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突出强调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对新时代文化使命的战略把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让中华文明的熠熠光辉继续闪耀在世界东方。 (阅读原文)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原理和根本规律,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发展方向,为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指引了方向。 (阅读原文) 

 

2023年6月7日 第三辑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并特别阐述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二个结合”,这一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充分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历程的经验总结,更是新的历史起点上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引,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 (阅读原文) 

 

 

  当代中国社会实践发展与文化进步紧紧交织在一起。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阶段,需要有更多的文化动力或文化支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推进需要进一步实现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两个结合”中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形成新的文化有机体,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新的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多更重要的思想智慧。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阅读原文)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指明的新方向,为文化发展与繁荣提出的新要求。 (阅读原文) 

 

 

  中国的发展需要自己的世界观,因之需要拥有学术内涵丰富的、知识创新能力强的、能不断凝练概念的、能持续总结发展规律的、能体现中华文明优良传统的文明史书写方式和世界史书写方式来支持中国的世界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不仅要求中国学术界从战略广度审视中华文明,从思想深度总结中华文明传统,从政治高度创造当代辉煌文化,而且要求中国学术界摈弃那种偏见极深的“西方中心论”叙事方式;从平等包容、和平互鉴、创新发展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类文明史,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在理解世界的基础上表达中国,在传达中国智慧的前提下重构世界。 (阅读原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史前中国文明化进程具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那就是融合,并且由此成为主导中华文明发展的长时段特性。过去二十多年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有关史前中国文明化进程的认识,考古学成为中华文明探源的核心。当然,理解中华文明的融合特性必定需要将其置于更广泛的历史联系中来考察,把中国历史与文化贯通起来,才可能理解中华文明的融合特性,这需要多学科的合作才可能完成,尤其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参与。 (阅读原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形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伟大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巩固的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阅读原文)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要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大理论创新。充分认识“两个结合”的重大创新价值,必须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独特而重大的意义。在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了系统论述,深刻揭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为我们深化认识、提升自觉提供了科学指南。 (阅读原文) 

 

2023年6月8日 第四辑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断。这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一论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第二个结合”使我们能够更加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科学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第二个结合”使我们能够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观念、体制、制度等创新。作为新时代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使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阅读原文) 

 

 

  2023年6月2日是我们将永远铭记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中国考古博物馆,出席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中国历史研究院组建以来最大的荣光,必将成为中国历史研究院院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华章。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对中国历史研究院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中国历史研究院的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寄予重托,给我们极大鼓舞,令我们倍感振奋,同时使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阅读原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论述从文化层次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历史逻辑,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具有深刻的理论创新和现实意义。 (阅读原文) 

 

 

  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次整体性把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高度的理论性的评价,切中要害,准确地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系统论述了“两个结合”对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强调指出“两个结合”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中国特色社会学可以并且应该如何为我国优秀文化传承发展以及我国现代文化和现代文明发展作出努力。 (阅读原文)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响应总书记号召,在国际问题研究领域,我们应该传承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致力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国际秩序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为我们在国际问题领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 (阅读原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那么,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其一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其二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三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阅读原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辩证地阐释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在任何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都是相互关联、互为前提的文化使命:一方面,文化传承最重要的目的是更好地进行文化创新;另一方面,只有在传承基础上的文化创新,才是一种有根基、有内涵、有生命力的创新,才能保持文化的个性、独立性与价值。只有正确认识与处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才能把握住一个时代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阅读原文)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提出的时代新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坚持“两个结合”,深入研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阅读原文) 

 

2023年6月9日 第五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项重要目标和任务就是把我国由文化大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传统,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文化大国,我国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独特的文化优势。但是,文化大国并不等于文化强国。从“大”到“强”,关键是要使文化资源变为强国实力。这就要求做好文化资源的转化。而要做好这种转化,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阅读原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创造实践,是一种民族性与世界性兼具的伟大事业,其核心与实质,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这一特质的坚定坚持。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背景下,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让作为民族生存和发展、作为中华文化之根与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性活力,形成世界影响力和感召力。 (阅读原文) 

 

 

  文化是关乎国本和国运的大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以正确的思想和方法作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结合”的前提和结果,“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等方面,深刻揭示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刻阐明了“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这一重要讲话通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对于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持续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 (阅读原文)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宏伟目标。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就必须立足现实,回眸过去,着眼未来,把握中华文明的丰富历史内涵,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洗礼中实现中华民族又一次历史性的“凤凰涅槃”,以建构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形态。 (阅读原文)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于马克思主义而言,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从而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基于此,有必要从人类文明的高度、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角度、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广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长远度来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性和全局性意义。 (阅读原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论断,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阅读原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千年传承的古老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精神血脉,是坚定文化自信、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聚更深沉更持久力量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只有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全面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阅读原文)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一重要讲话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光辉文献,具有重大的思想意义、理论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我们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依据,必须长期坚持贯彻、不断丰富发展。 (阅读原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对“结合”进行了精辟论述,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文化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地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 (阅读原文) 

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文化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