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枫:经典之作、巅峰之作、典范之作

2023-02-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杨枫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蒋洪新教授《T.S.艾略特文学思想研究》是作家研究的经典之作。艾略特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伟大的存在,我的学士、博士论文就深受艾略特影响。我的学士论文做的是劳伦斯研究,而艾略特认为劳伦斯文学中有一股丰沛的个人情感,并由此指出伟大作品与优秀作品的区别在于伟大作品的个人情感、想象和直觉必须受到文学和文化传统的约束。我的博士论文做的是莫言研究,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给我很多启发。艾略特说,“诗人,任何艺术的艺术家,谁也不能单独地具有完全的意义。他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对他的鉴赏,就是鉴他和以往诗人及艺术家的关系。你不能对他进行单独地评价,你得把他放在前人之间来对照,来比较。我认为这不仅是历史的批评原则,也是美学的批评原则。”这是我做莫言与文学史的关系时遵循的文学批评原则,蒋洪新教授把艾略特置于古今中外的文学史批评中与各类大师对话,无疑也是践行艾略特的这个文学思想。另外,做作家论的人应当与研究的作家具有相同的文学气质,就是你作为文学批评家的身体里,应当住着一个与你研究的作家相同的文学基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学批评家个人的艺术禀赋和才能。从蒋洪新的字里行间中,我们读出了艾略特的文学气质和精神。我们知道,80年代朦胧诗的意象化、象征化深受艾略特诗歌中认知性比喻的影响,艾略特认为诗人在感受文学思想的时候应该“就像感觉玫瑰花的香气一样”沁人心脾。蒋洪新的艾略特研究,就是在不同的文学批评认识里穿梭往返,借以抵达艾略特的心灵深处。这种身临其境、心临其境的作家批评,颠覆了我们传统的文学批评范式。

  目前,青年一代的文学研究有三种不良倾向。第一是本土与世界的疏离,第二是学术批评与文本阅读的割裂,第三是学术文体与文学思想的分裂。蒋洪新教授从中国的古典文论出发,以世界文学的视野纵横捭阖,唤醒艾略特与他的老师、朋友以及学术界的同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中国与世界之间,在诗与诗学之间辩护、对话,最后在世界文学史的殿堂里相拥入席。

  自从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正典》将艾略特排除之后,艾略特研究在世界范围内陷入低谷。但是我们发现,2015年之后,世界的艾略特研究又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无论在理论深度还是在思想高度上,蒋洪新的著作都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艾略特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张赛)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