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龙海
闽南师范大学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要想更好理解蒋洪新教授的《T.S.艾略特文学思想研究》,很有必要先了解蒋洪新教授前期的主要成果。1998年,蒋洪新教授的《走向<四个四重奏>——T.S.艾略特的诗歌艺术研究》结合艾略特的家庭、社会、历史等背景,探析了艾略特的宗教信仰演变对诗歌理论的影响,并从学术渊源、文化意识等多因素影响下早、中、晚三个诗歌创作时期,全面考察从以《情歌》为代表的早期创作,到中期的《荒原》,再至晚期的《四个四重奏》等作品。
艾略特视庞德为导师,其文学创作和艺术风格多受庞德的影响。基于庞德对艾略特的深刻影响,对艾略特的进一步研究就绕不开对庞德的观照。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蒋洪新教授开始进一步将其研究拓展至对庞德和艾略特两位诗人的诗学理论与文化批评的比较研究上,并于2001年出版又一学术力作《英诗新方向——庞德、艾略特诗学理论与文化批评研究》。该著作着重分析了艾略特的象征主义诗学理论和庞德的意象主义诗学理论,探究了两人的诗学理论、政治主张、宗教信仰和文化批评的思想渊源,讨论了庞德对中国诗歌文化和对现代主义文学的深刻影响。
蒋洪新教授于2014年出版了《庞德研究》。该著作将庞德抽象的理论研究融入对其具体作品文本、社会历史背景和其个人经历的分析解读中,从庞德浩瀚的诗作和论文中进行精选,将最能体现其艺术风格的诗作进行翻译和分析,并摘译了T.S.艾略特选编的《埃兹拉•庞德》和威廉•库克森选编的《埃兹拉•庞德散文选:1909-1965》两本选集中对研究庞德尤为重要的数十篇论文,总结了庞德的文学理论和文艺思想,将我国对庞德的研究推至新高度。
《庞德研究》与蒋洪新教授和郑燕虹教授合作的另一部著作《庞德学术史研究》(2014.12)构成姊妹篇。《庞德学术史研究》从学术史的角度对庞德的文学观进行再梳理,详细梳理了庞德作为诗人、评论家、译作家的学术史,并回顾了学术界对庞德的诸多学术评论,使庞德的学术发展呈现出完整清晰的脉络结构,以期更深入的把脉庞德的学术思想。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2021年蒋洪新教授再出力作——《T.S.艾略特文学思想研究》。该书从中西文学思想发展的宏阔背景下,通过阐释艾略特诗歌作品的具体特征和美学价值,剖析其文学思想与其诗学实践互为支撑、相互观照的关系,挖掘出其文学思想的深刻内涵和革新意义,肯定其对现代主义诗歌开创贡献的意义。
纵观蒋洪新教授的研究成果,我觉得其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蒋洪新教授长期致力于建构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中的话语权。《走向<四个四重奏>——T.S.艾略特的诗歌艺术研究》(1998.01)立足中国学者的研究视角,强调了艾略特对中国现当代文坛举足轻重的影响,并引经据典将艾略特的诗论与诗作同中国文论与诗歌进行分析对比。《庞德研究》和《庞德学术史研究》都对庞德的东西方研究进行对比,强调了庞德对中国文学的翻译引介,肯定了他在东西方诗歌的相互借鉴和共同发展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
《T.S.艾略特文学思想研究》每个章节都将艾略特文学思想研究与我国的相关经典论著进行对比,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对艾略特这一经典文学家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对我国学者在国际舞台开展学术争鸣、传播中国思想、发出中国学者声音都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一编在手君无怪,曾典蓬山四库书”。蒋洪新教授的《T.S.艾略特文学思想研究》为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再添新佳作,为世界艾学研究再作新贡献。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