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蒋洪新教授的《T.S.艾略特文学思想研究》进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表明这部著作得到了学界的认可。这本书的研究对象T.S.艾略特是英美现代派的鼻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荒原》的作者。研究艾略特是不容易的事情,研究者将面对海量的文献资料,面对无处不在的前人的批评观点和成就。《T.S.艾略特文学思想研究》一书在这么众多的批评文献中能够获此殊荣,也说明了这本书的立论、选题、视角都有其过人之处。
艾略特作为诗人,其特点是不仅仅写诗,而且也写文学批评。但是,艾略特写文学批评,有他的特殊原因。在他写作的年代,他的风格不是主流。碎片化、叙事不连贯、时空跳跃、意象叠加、古今并置,这些在当时的诗歌界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理解或接受。艾略特的文学批评有其特别的用意和目的。那就是要为他自己的诗歌铺路,要创造一个文学批评的氛围,要创造一个文学阅读的市场,以让他自己的诗歌能够在其中被接受、被欣赏。
艾略特的文学思想的核心可以归纳为:关于传统的理论、非个性化的理论、感知力脱节理论、客观对应物的理论、文学批评功用的理论、文学与宗教的理论等等,这些在20世纪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在蒋洪新教授的书中也得到了系统的归纳。但是不管它们包装得多么新颖,归根到底它们的目的就是要为艾略特自己的诗歌风格进行辩护!
比如,艾略特“共时”理论强调,传统中的所有文学作品都是同时存在的,形成了一个永恒的图案。这个“共时”或者“并存”的说法,对于理解艾略特的诗歌至关重要。在他的诗歌中,过去、现在和未来不是呈线性的发展,而是过去与现在并存的。正如他在另一首诗说,“我的开始就是我的结束,”“我的结束就是我的开始!”这个“共时”理论正好支持了他在诗歌中形成的古今并置、时空跳跃、叙事碎片化的风格。
另外,艾略特的“感知力脱节”理论是通过重读历史为其诗歌进行辩护。他的历史重读的核心是一个“灾难说”,即英国文学的发展在17世纪末发生了巨变,由于弥尔顿的影响,英国文学偏离了17世纪玄学派诗歌的道路,走上了19世纪浪漫派的“感知力脱节”的道路。他试图说明他的诗歌就是对19世纪浪漫主义的否定,也是对17世纪玄学派诗歌传统的回归。这个“历史修正主义”给他的诗歌一个明确的定义和诗学指向。
艾略特的文学批评成功地将他的碎片化、不连贯叙事、意象叠加、时空并置等诗学理念推广到20世纪,使之成为一种时尚的新诗学。他为自己的诗歌创造了一种品味,有了这个品味,公众便能够接受他的诗歌。可以说,艾略特的文学思想就是对他自己诗歌的成功营销。
最后,蒋洪新教授的《T.S.艾略特文学思想研究》,与申丹老师的《双重叙事进程研究》、聂珍钊老师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一样,进入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这个名人堂,我对此表示衷心祝贺。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