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企平
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省外文学会会长。
蒋洪新教授这部著作有三个特色:
第一,从研究的范式和路径来说,它颇具新意。这本书通过对阿诺德、白璧德、庞德等人文学思想的对照式研究,深入阐发了艾略特文学思想的源流、影响和价值,既宏阔又聚焦,而且非常具体。
第二,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结合方面做得非常好,尤其是发掘了诸多前人没有涉及的史料。在书中,蒋洪新教授明晰了艾略特《四个四重奏》与贝多芬第十五弦乐四重奏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了艾略特文学思想中调和主义的哲学色彩。
第三,从跨文化视角构建艾略特文学思想与中国古代文论思想的对读关系。蒋洪新教授在专著中辨识了艾略特文学思想与中国文人文论之间的意合与分殊,比如虚境说与非个性化理论,客观对应物与外象之镜,等等。形成了东西文学之间的共振和激荡。
许多人首先会把艾略特作为现代主义的鼻祖,而很少有人会察觉他的灵感首先来自17世纪及此前的诗坛,就像他在《玄学派诗人》一文中谈到的那样。在他看来,17世纪早期的英国,哪怕是一位次要诗人,也能作为文化的表率,这是因为他在那个时期发现了“人类经验的整体性”;他发现那时人的思想和情感、高贵和平凡、精神和肉体都不被看作互不相关的,因而不需要用不同的话语来加以表述。让他感到悲哀的是,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人类渐渐被不同话语——如科学话语、宗教话语、社会学话语等分割了,或者说正在经历一种愈演愈烈的“感受力解体”过程。正因为如此,艾略特积极倡导“整体感受力”,主张人类在认知/体验世界时应该兼收并蓄,或以兼容并包的态度去拥抱世界。光是这一点,艾略特就值得我们去研究,而蒋洪新教授在这方面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