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剑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外国语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者的学术生命与他所研究的学术对象有着同步的共生关系。学者的学术贡献,往往也是其作为学者的成功之处,每当人们提到或者想到这位学者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提到或想到他/她所研究的对象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外国文学研究为例,我们今天想到杨周翰先生,自然会提到他领衔主编的《欧洲文学史》,想到王佐良先生,自然会提到他的诗歌研究与他的《论契合》,想到李赋宁先生,必然会提到他的《英语史》。
到了我们这一代,随着学科分工的更加精细,学术更加深入,大多数学者更多的是对某些作家、某些理论流派作出研究,就像今天我们所讨论的蒋洪新教授所从事的艾略特研究。
蒋洪新教授是我们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国文学研究分会的老会长,一直从事英国文学研究。但他的研究并不仅限于英国文学。特别是近年来,他对英语学科、英语专业和英语教育的研究独树一帜,一直引领着我们国家的英语学科和英语专业的建设。但我个人以为,就其整个学术研究而言,他目前所出版的这一部艾略特研究,是其学术思想也是其学术成果当中最富思想性也最具学术贡献的一部著作。
当然,这部书并非单一的一部著作,而是代表着他30年学术成果的集大成者。刚才很多专家所论详尽,提到了很多重要的方面,因为时间关系,我泛泛而论,仅提几点个人的阅读体会。我认为这部著作有三个重要特点。
第一,创新性意义。学术重在创新。作为一部原发性的著作,它把艾略特的文学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也是其整个体系的切入点,通过与阿诺德、白璧德、庞德等人文学思想的对照式研究与深入阐发,进而探索艾略特文学思想的源流、影响与价值。
第二,可读性价值。人文学科的学术著作,特别是文学研究的著作,往往囿于学术性而忽视其可读性。事实上这是不对的。人文学科的学术著作,特别是文学研究的著作,更应注重可读性。在这部艾略特文学思想研究的著作中,蒋洪新教授逻辑清晰、文风豪迈、语言畅达,把艾略特的文学思想非常精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带给我们一种赏心悦目的阅读体验。
第三,中国学者立场。作为“外字头”的学科,往往容易受到外来影响,无论从研究立场到理论视角乃至研究方法,都可能是外来的。这一点,在从事外国文学研究者中并不少见。但蒋洪新教授在这部著作当中所展现出的非常鲜明的中国学者的立场,令人印象深刻。从中可以看到他具有的一种自觉的融通中外的学术意识,兼有一种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方法。
总之,蒋洪新教授的著作对艾略特这位20世纪现代派旗帜性诗人和标志性批评家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使这部著作在中外艾略特研究史上具有了里程碑意义。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