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修延
江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叙事学分会会长。
《T.S.艾略特文学思想研究》是一部视野宏阔、系统周到、缜密严谨的著作。这本书抓住了艾略特文学思想的核心,比如他的传统观、非个性化、文学道德,特别是他与阿诺德和白璧德的对话,以及与庞德的比较等等。
艾略特对传统的论述,构成了后世艾略特研究的重点,也对整个西方文学、比较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我的《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就是以艾略特对传统的论述为结语。艾略特说传统不能靠简单继承来得到,传统本身会因为新东西的加入而发生改变等,这些思想非常深刻,需要反复咀嚼琢磨才能有所体会。我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西叙事传统比较研究”,也从艾略特思想中获益很多。所以,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周到细致,作者不光论及艾略特本人的观点,也涉及克里斯蒂娃、阿伦特、希尔斯等人对传统的看法,并把他们的思想放在一起作对照研究。这样的梳理是提纲挈领的,能够为读者提供很好的理论指引。
作者对艾略特非个性化理论的梳理和阐释,在我看来也十分准确。书中提到了济慈和他的消极能力说,论述了艾略特这方面的贡献。我们知道艾略特对济慈的消极能力说有托举之功:没有艾略特这个“中继站”,济慈的声音无从获得“逐级放大”,有可能捱不过时间线路上的漫长损耗。更准确地说,艾略特不仅是伯乐,他本人还是一匹千里马,他把自己从济慈那里认识到的东西,加进自己的理解后进一步阐发弘扬,添砖加瓦,发展为更加完整更具影响的理论。非个性化也就是济慈所说的“诗人无自我”。艾略特传播了这个观点之后,罗兰·巴特提出了惊世骇俗的“作者之死”;米歇尔·福柯在《作者是什么?》中也作出了响应:“作者在他自己文本之间产生的矛盾和对抗,取消了他独特的个人性的标志。”
另外,作者还关注了艾略特与其老师白璧德的异同,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白璧德学说的要义可用他的一句话来概括──“应当警惕对自我表达过分强调和对人文吸收强调不足这两种倾向”。针对缘于浪漫主义的这两种倾向,白璧德开出了“内在制约”和“扎根传统”两味药方,这个药方放在当下也有其现实针对性。作者这方面的讨论富有启发意义,我注意到蒋洪新的著作总能提出一些关键性的命题,给我们指出一些值得深入发掘的思想矿藏。从这一角度说,作者从事的是一种真正有生命力的、能够传承下去的学术研究。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