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洪川
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T.S.艾略特是20世纪上半叶英美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从1932年剑桥学者F.R.利维斯出版《英语诗歌的新方向》以来,艾略特几乎一直都是英语文学研究的重点。同时,艾略特与中国文化的渊源也十分深厚,这不仅是指他与吴宓、赵萝蕤、辛迪等中国前辈学者有直接的交往,更是指他在20世纪30年代对中国新诗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我国“新诗发展中出现的第一个最大的现代性‘冲击波’”(孙玉石语)。因此,研究现代中外文明互鉴和中国新文学,艾略特是绕不过去的。蒋洪新教授从上世纪90年代攻读博士研究生就开始从事T.S.艾略特研究。在30多年的时间里,产出了丰硕的成果,为推动我国的“艾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1998年出版其博士论文《T.S.艾略特的诗歌艺术》后,蒋洪新接着又出版《英诗新方向——庞德、艾略特诗学理论与文化批评研究》(2001)等专著和论文,最近又出版了《T.S.艾略特文学思想研究》。应该说,蒋洪新教授的艾略特研究路线非常清晰,从诗歌艺术阐释到文化批评,然后再到文学思想研究,由点及面,步步深入,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系统立体的研究特色。
文学思想研究是文学研究最复杂的课题之一,涉及到思想背景、文学观念、创作思想、文学功能、文学流传,还有文学接受,等等。一句话,文学思想就是作家有关文学是什么、文学该做什么的系统观念,而这些观念往往又隐藏在其作品、文论甚至日记、书信札记之中,需要海量阅读和细致分辨才能发掘出来。国内有关外国文学的研究成果中,文学思想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因此,蒋洪新的这部新作更显得难能可贵。熟悉T.S艾略特学术史的学者都很清楚,西方艾略特研究几十年来已经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主要是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对艾略特作品进行阐释,比如阐释《荒原》这首内涵丰富深广、思想复杂深邃的史诗就有不少的专著;二是研究艾略特与传统的关系,尤其是与19世纪传统的关系,也包括与伊丽莎白时代戏剧、与玄学派诗歌的关系等;三是研究艾略特作品和其私人生活的关系,因为按照艾氏的非个性化理论,作品应该尽量“逃避”个人感情,但是后来学者却发现他的诗歌和其个人生活关联紧密;四是研究艾略特诗歌与政治的关系,这与文化研究在西方兴起有关;五是关注艾略特的世界影响,这与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有关。大约20年前我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小书《“荒原”之风:T.S.艾略特在中国》即评介了艾略特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
蒋洪新的《T.S.艾略特文学思想研究》立意高远,统摄了上述几个方面,并通过对艾略特诗歌、文论、戏剧、书信等大量文献的梳理和辨析,以艾略特界定的文学和文学之用为主线,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考察艾略特独特的文学思想,其源流、内涵与影响,特别突出了对艾略特之“文学的责任”的认真剖析。艾略特坚持认为,诗人必须要保持“真诚”这个责任。不言而喻,他的这一重要观念于当下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然,蒋洪新这部“十年一剑”的著作,在研究方法、材料收集考订、观点创新等许多方面都具有原创性价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该书是一部系统、深入的T.S.艾略特研究学术力作,有望将我国的艾略特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