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明建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T.S.艾略特文学思想研究》是蒋洪新教授近30年艾略特研究的学术结晶。这部专著有两方面的学术创新意义,并在研究方法上有多方面的学术启示。
第一,艾略特研究的创新意义。过去对艾略特的研究一般都集中在他的“客观对应物”“非个人化”“文学传统观”以及艾略特对中国新诗的影响等方面,蒋洪新将这些问题提升到文学思想层面,对艾略特的文学观、诗学观、文学批评观等进行整合、提炼、归纳,进而理论化、思想化和系统化,使该著作具有了显著的理论品格和思想深度。
第二,研究方法的创新。一是整体观方法。该著作不是仅仅从艾略特的文学观、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上探讨其文学思想,还注重探讨“艾略特的思想历程”(蒋洪新语),即考察艾略特文学思想形成过程中的生活背景和思想资源,包括他的家庭、成长、教育背景,以及他与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美学家乔治·桑塔亚纳、人文主义者欧文·白璧德等人的交往。二是比较文学方法。蒋洪新将艾略特的文学思想与阿诺德、白璧德、庞德、新批评派等人的文学思想进行对比分析,既阐明了艾略特文学思想的源流、影响和价值,又阐发了其文学思想的独特价值。蒋洪新还将艾略特的文学思想与中国诗学中的“通变”“虚静说”“象外之境”等进行比较和阐发。三是跨学科方法。蒋洪新不是就文学而论文学,同时还考察了宗教、哲学如何影响了艾略特文学思想的形成,并分析艾略特文学思想中的宗教、哲学因素。
这部著作在研究方法上给予我们四个方面的学术启示。一、借鉴蒋洪新的文学思想研究方法,回顾中外文学发展史,就会有一种“文学思想”问题意识,透过纷繁复杂的文学发展史面貌,而有意识地去挖掘文学世界内部隐而未显、蕴而未彰的文学思想,追寻文学思想的起承转合、绵延更新,领悟文学思想脉络的逶迤起伏、流播绵延。二、借鉴蒋洪新“复杂性思维”方法,考察和研究作家文学思想形成过程中的多重背景和多种思想来源。三、挖掘艾略特的文学思想资源。艾略特认为“现存的不朽作品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完美的体系”,单个文学作品只有与体系发生了关系,“才有了它们的意义”。以艾略特的这个观点重新看待世界文学,世界文学就不是各民族文学的简单集合,也不是达姆罗什所界定的跨文化流通和阅读的文学,而是尤里·久里申提出的“文学性间性”意义上的文学共同体。文学作品之间以“文学之所以是文学”的内在因素联系在一起,互联互动、互文互释。四、将艾略特作为文学思想资源,与中外相关的文论进行比较,如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与济慈的“消极能力”、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沈从文的“贴到人物写”“抽象的抒情”、汪曾祺的“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等,像蒋洪新那样,抽丝剥茧,提炼归纳,继而上升到文学思想层面进行学理性的阐发,以揭示世界文学共同的“诗心”和“文心”。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