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莉
清华大学外文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祝贺《T.S.艾略特文学思想研究》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文库并正式出版。
1930年代,随着瑞恰慈在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的讲学,现代西方文论和现代派诗歌开始走进中国学者的视野。其时,毕业于剑桥大学莫德琳学院,时任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简称外文系)教授的叶公超在推介艾略特和瑞恰慈的同时,将F R.利维斯新出版的《英诗新动向》《大众的文化与少数人的文明》和《劳伦斯》介绍给在清华外文系就读的学生常风。《英诗新动向》主要讨论了以庞德、艾略特、叶芝等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的诗风。常风在1932年12月徐志摩主编的《新月》月刊上以笔名荪波发表了书评文章“利威斯的三本书”。文章透露出一个信息:如果中国人想了解西方现代文明与社会,那就需要读读艾略特和劳伦斯以及利维斯新出版的这三本书。正在此时,出生于意大利的英国学者哈罗德·阿克顿(Sir Harold Acton)爵士于1933年来到燕京大学讲授艾略特的诗歌和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英美现代主义文学由此登陆中国大学的讲堂。
时间转到1937-1939年,瑞恰慈的学生燕卜荪来到中国,随西南联大师生先后转战于湖南南岳山下和云南蒙自。在燕卜荪的感染和带动下,查良铮、李赋宁、王佐良、周珏良等长沙临时大学(后改为西南联大)的学生们不仅熟读莎士比亚、弥尔顿和塞万提斯,还第一次领略了什么叫现代派诗歌。同学们向他借来威尔逊的《阿克瑟尔的城堡》和艾略特的《圣林》争相阅读,一时眼界大开,开始着迷于现代英文诗歌的翻译和研究,甚至有人进行英文诗歌的创作。关于这段学术传奇,蒋洪新曾专门写过一篇题为 “William Empson’s Journey to Mount Nanyue and His Poem ‘Autumn on Nan-Yueh’” 的英文论文,探讨了燕卜荪在南岳的生活以及他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思考。我在主编《剑桥批评:中国与世界》文集时有幸得到了蒋洪新老师的赐稿。
以艾略特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除了对西南联大时期的诗歌创作产生影响之外,对现代诗论也产生了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袁可嘉先生在1940年代陆续发表的一系列讨论“新诗现代化”的文章。文章中的观点多以艾略特、瑞恰慈和燕卜荪的诗评思想为依据,提出“诗歌的现代化就是诗歌的戏剧化”,“诗最重要的是把意志和情感转化为诗的经验”等关于中国新诗发展的诗学主张。改革开放后,这组文章以《论新诗现代化》为题集辑出版,是为数不多的关于中国诗歌现代化的专论。
“过去因现在而改变,正如现在为过去所指引”。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里写下的这句名言用在今天的场合也许比较贴切。南岳传奇和袁可嘉先生都与蒋洪新有着特殊的渊源联系。蒋洪新老师长期在湖南师大工作,曾师从袁可嘉先生研究英美现代派诗歌。因此,无论是现代诗歌,还是现代诗论,他都是耳濡目染,谙熟于心。所以,他今天写成《T.S.艾略特文学思想研究》这样一本专著,显然得益于不可多得的学术沉淀和天然优势,该书的出版可以说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这部著作无疑是艾略特研究的一个新发展,相信一定会在国内外学界产生较大的学术影响。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